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52页 |
第一章 细菌荚膜多糖 | 第12-32页 |
1 化学结构 | 第12-15页 |
2 合成相关基因 | 第15-18页 |
2.1 革兰氏阴性菌荚膜产生相关基因 | 第15-17页 |
2.2 革兰氏阳性菌荚膜产生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3 荚膜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 第18页 |
4 生物合成 | 第18-20页 |
5 功能 | 第20-21页 |
5.1 耐干燥 | 第20页 |
5.2 黏附 | 第20页 |
5.3 抵抗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 第20-21页 |
5.4 抵抗宿主特异性免疫 | 第21页 |
5.5 细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1页 |
6 应用 | 第21-24页 |
6.1 疫苗 | 第21-22页 |
6.2 治疗癌症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页 |
第二章 猪链球菌流行情况 | 第32-52页 |
1 猪链球菌及猪链球菌病 | 第32-33页 |
2 流行病学特点 | 第33-35页 |
2.1 感染猪的流行特征 | 第33-34页 |
2.2 感染人的流行特征 | 第34-35页 |
3 猪链球菌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 第35-39页 |
4 其它国家的流行情况 | 第39-42页 |
4.1 美洲 | 第39页 |
4.2 欧洲 | 第39-40页 |
4.3 亚洲 | 第40-41页 |
4.4 大洋洲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2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52-134页 |
第三章 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簇保守区的克隆与分析 | 第52-68页 |
摘要 | 第52-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8页 |
1.1 细菌与培养 | 第53页 |
1.2 模板DNA的提取 | 第53页 |
1.3 CPS locus的5’端保守基因及侧翼序列的克隆测序 | 第53-55页 |
1.4 CPS locus的3’端保守侧翼序列的筛选 | 第55-58页 |
1.5 CPS locus的3’端保守侧翼序列的测序 | 第58页 |
1.6 序列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 | 第58-60页 |
2.1 CPS locus的5’端保守基因及侧翼序列 | 第58-59页 |
2.2 CPS locus的3’端保守侧翼序列的筛选与测序 | 第59页 |
2.3 进化树分析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ABSTRACT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猪链球菌15个血清型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簇的基因分析 | 第68-90页 |
摘要 | 第6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1.1 细菌与培养 | 第69页 |
1.2 模板DNA的提取 | 第69页 |
1.3 猪链球菌部分血清型CPS locus下游片段的扩增 | 第69-70页 |
1.4 鸟枪法(shotgun)测序 | 第70-71页 |
1.5 猪链球菌部分血清型完整CPS locus的拼接 | 第71-72页 |
1.6 orf和转录单位分析 | 第72页 |
1.7 orf翻译蛋白的同源组分析与BPGN命名 | 第72页 |
1.8 序列比较与进化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 | 第72-78页 |
2.1 猪链球菌1、3、4、5、7、8、9、10、14、16、19、23、25、1/2型CPS locus的序列 | 第72-74页 |
2.2 HGs分析 | 第74-75页 |
2.3 起始转移酶、合成酶和翻转酶 | 第75-76页 |
2.4 猪链球菌1、2、14、16和1/2型的唾液酸合成 | 第76-77页 |
2.5 糖基转移酶 | 第77页 |
2.6 其他转移酶 | 第77-78页 |
2.7 猪链球菌1、2、14和1/2型CPS locus的比较 | 第78页 |
3 讨论 | 第78-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ABSTRACT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猪链球菌3、4、5、8、10、16、19、23、25型等9个血清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90-12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1-108页 |
1.1 菌株与培养 | 第91页 |
1.2 探针的制备 | 第91页 |
1.3 特异性基因的筛选 | 第91页 |
1.4 PCR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 第91-107页 |
1.5 血清凝集鉴定分离株的血清型 | 第107-108页 |
2 结果 | 第108页 |
2.1 型特异性基因 | 第108页 |
2.2 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第六章 猪链球菌1、2、14、1/2型荚膜多糖的单糖组成比较研究 | 第120-1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4页 |
1.1 荚膜多糖的提取 | 第121页 |
1.2 荚膜多糖的纯化 | 第121页 |
1.3 荚膜多糖鉴定 | 第121-122页 |
1.4 荚膜多糖的分子量测定与分析 | 第122-123页 |
1.5 荚膜粗多糖的柱前衍生液相色谱法分析 | 第123页 |
1.6 荧光标记液相色谱法测定唾液酸含量 | 第123-124页 |
1.7 唾液酸与其他单糖比例的测定 | 第124页 |
2 结果 | 第124-129页 |
2.1 荚膜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 第124-125页 |
2.2 荚膜多糖的鉴定与分析 | 第125-126页 |
2.3 荚膜多糖的分子量 | 第126-127页 |
2.4 荚膜多糖的柱前衍生液相色谱法分析 | 第127-128页 |
2.5 唾液酸种类及与其他单糖比例的测定结果 | 第128-129页 |
3 讨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全文总结 | 第134-136页 |
附录1:猪链球菌各血清型cps基因各ORF的功能及其与其它细菌蛋白的相似性 | 第136-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