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页 |
一、盗伐滥伐林木犯罪的量刑现状-以山东省为例 | 第11-16页 |
(一)量刑情况 | 第12-14页 |
1.案件数量 | 第12-13页 |
2.刑罚类型 | 第13页 |
3.罚金刑适用 | 第13-14页 |
4.缓刑适用 | 第14页 |
(二)量刑特点 | 第14-16页 |
1.主刑以短期自由刑为主 | 第14-15页 |
2.附加刑中罚金刑适用比例较大 | 第15页 |
3.缓刑适用率高 | 第15-16页 |
二、盗伐滥伐林木犯罪之恢复性司法导入 | 第16-23页 |
(一)恢复性司法之界定 | 第16-17页 |
1.恢复性司法之历史渊源 | 第16-17页 |
2.恢复性司法之当代发展 | 第17页 |
3.恢复性司法之本文界定 | 第17页 |
(二)恢复性司法之特征 | 第17-20页 |
1.修复损害之目的 | 第17-18页 |
2.三方利益之导向 | 第18-19页 |
3.多方参与之过程 | 第19-20页 |
(三)恢复性司法应用于盗伐滥伐林木犯罪的缘由探究 | 第20-22页 |
1.法益特殊性决定了侵害对象可修复度较高 | 第20页 |
2.司法判决轻刑化决定了引入理念的必然性 | 第20-21页 |
3.恢复植被需求决定了生态修复补偿金代替罚金刑的必要性 | 第21页 |
4.民生刑法观为恢复性司法引入提供了理论支持 | 第21-22页 |
(四)恢复性司法导入盗伐滥伐林木犯罪之条件 | 第22-23页 |
1.案件性质轻,盗伐滥伐林木数量较大 | 第22页 |
2.被告人真诚悔罪,认罪认罚 | 第22页 |
3.被害人自愿参与和解程序 | 第22-23页 |
三、盗伐滥伐林木犯罪之恢复性司法国内外借鉴 | 第23-26页 |
(一)国外恢复性司法状况 | 第23-24页 |
1.俄罗斯的强制性社会公益劳动制度 | 第23页 |
2.巴西的社区服务制度 | 第23-24页 |
3.德国的恢复原状制度 | 第24页 |
(二)国内恢复性司法状况 | 第24-26页 |
1.恢复性立法实践 | 第24-25页 |
2.恢复性司法实践 | 第25-26页 |
四、盗伐滥伐林木犯罪的恢复性司法机制 | 第26-34页 |
(一)程序维度-刑事和解 | 第26-29页 |
1.刑事和解的内涵及意义 | 第26-27页 |
2.刑事和解的参与主体 | 第27页 |
3.刑事和解的具体展开 | 第27-29页 |
(二)实体维度-补植复绿 | 第29-32页 |
1.“补植复绿”的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2.“补植复绿”的相应体制建设 | 第30-31页 |
3.“补植复绿”的生态修复补偿基金专户管理 | 第31-32页 |
(三)附随性配套制度完善 | 第32-34页 |
1.降低罚金刑的处罚标准 | 第32页 |
2.逐渐用生态恢复补偿金代替罚金刑 | 第32-33页 |
3.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 第33页 |
4.规范犯罪所得物的处置路径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