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案件基本情况及争议焦点 | 第9-12页 |
第一节 案件基本情况 | 第9-10页 |
一、事实经过 | 第9页 |
二、主要控辩意见与法院判决 | 第9-10页 |
第二节 争议焦点 | 第10-12页 |
一、案件争议的焦点 | 第10页 |
二、相关司法解释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本案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 第12-31页 |
第一节 转化型抢劫的立法背景及定义特征考察 | 第12-14页 |
一、我国转化型抢劫的立法背景 | 第12-13页 |
二、其他国家关于转化型抢劫的立法背景 | 第13页 |
三、转化型抢劫的定义及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对转化型抢劫犯罪中“犯盗窃罪”的理解 | 第14-17页 |
一、“盗窃”行为并不要求必须够罪 | 第15页 |
二、未达“数额较大”情节的定性 | 第15-16页 |
三、特殊“盗窃罪”能否转化为抢劫罪的分析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对“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中“当场”的认定 | 第17-19页 |
一、不同学说对“当场”的认定 | 第17页 |
二、笔者对“当场”的理解 | 第17-19页 |
第四节 对“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中“暴力”的认定 | 第19-22页 |
一、“暴力”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暴力”的标准 | 第20-21页 |
三、“暴力”的对象 | 第21-22页 |
第五节 对转化型抢劫犯罪中“使用暴力致人轻微伤以上”的认定 | 第22-23页 |
一、本案中关于“致人死亡”情节的判定 | 第22页 |
二、本案中张某抢劫行为与被害人申某死亡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2-23页 |
第六节 对转化型抢劫犯罪中“共犯”的认定 | 第23-26页 |
一、共同参与先行为、部分实施后行为的情形 | 第23-24页 |
二、未参与先行为、仅实施后行为的情形 | 第24-25页 |
三、共犯暴力解救同伙的行为 | 第25-26页 |
第七节 对转化型抢劫犯罪中“犯罪形态”的研究 | 第26-31页 |
一、转化型抢劫是否存在未遂 | 第27-28页 |
二、转化型抢劫的犯罪形态的认定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案例评析 | 第31-34页 |
第一节 案例回顾 | 第31页 |
第二节 案例评析 | 第31-34页 |
一、对被告人张某的盗窃行为的评价 | 第31-32页 |
二、对张某在逃跑过程中为抗捕使用凶器的“当场”的认定 | 第32页 |
三、对本案中被告人张某使用“扳手”挥舞是否为“暴力”的评价 | 第32页 |
四、本案中出现“致人死亡”后果的评价 | 第32-33页 |
五、张某转化型抢劫犯罪的既未遂形态的认定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完善建议 | 第34-37页 |
第一节 对立法的完善建议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对司法解释的补充建议 | 第35页 |
第三节 对司法机关办案机制的建议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