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谢河流域地质灾害及其演化过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黄土滑坡分类 | 第14页 |
1.2.2 黄土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 | 第14-16页 |
1.2.3 黄土斜坡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2.4 巴谢河流域地质灾害研究 | 第17页 |
1.2.5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巴谢河流域工程地质环境 | 第19-30页 |
2.1 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0-23页 |
2.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2页 |
2.2.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2-23页 |
2.3 工程地质环境 | 第23-30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2.3.3 地形地貌 | 第26-28页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29页 |
2.3.5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地质灾害分布和发育特征 | 第30-44页 |
3.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 第30-35页 |
3.1.1 滑坡 | 第30-33页 |
3.1.1.1 按物质组成 | 第30-31页 |
3.1.1.2 按滑坡规模 | 第31-32页 |
3.1.1.3 按滑坡体运动形式 | 第32-33页 |
3.1.2 崩塌 | 第33页 |
3.1.3 泥石流 | 第33-35页 |
3.2 滑坡和崩塌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3.2.1 滑坡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3.2.2 崩塌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3.3 滑坡和崩塌发育特征 | 第38-43页 |
3.3.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38-41页 |
3.3.2 崩塌发育特征 | 第41-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黄土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44-56页 |
4.1 地层岩性控制 | 第44-48页 |
4.1.1 岩土体类型及性质 | 第44-47页 |
4.1.2 岩土体组合特征 | 第47-48页 |
4.2 黄土-基岩接触面控制 | 第48-52页 |
4.2.1 接触面的形态特征 | 第48-49页 |
4.2.2 接触面的产状特征 | 第49-51页 |
4.2.3 节理裂隙特征 | 第51-52页 |
4.3 地形地貌控制 | 第52-55页 |
4.3.1 坡高 | 第52-53页 |
4.3.2 坡度 | 第53-54页 |
4.3.3 坡向 | 第54页 |
4.3.4 坡面形态 | 第54-55页 |
4.4 水文地质条件控制 | 第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演化过程 | 第56-74页 |
5.1 滑坡演化过程 | 第56-69页 |
5.1.1 古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 | 第56-58页 |
5.1.2 新老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 | 第58-59页 |
5.1.3 洒勒山滑坡演化过程 | 第59-69页 |
5.2 崩塌演化过程 | 第69-73页 |
5.2.1 砾石层对崩塌演化的控制作用 | 第69-70页 |
5.2.2 陈何村崩塌演化过程 | 第70-73页 |
5.3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