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特征和发生发展机制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1.2 梅雨锋暴雨研究进展 | 第7-12页 | 
| 1.2.1 梅雨锋降水特点和锋面性质的研究 | 第8-9页 | 
| 1.2.2 梅雨锋暴雨天气尺度系统的研究 | 第9-10页 | 
| 1.2.3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 | 第10-11页 | 
| 1.2.4 梅雨锋暴雨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资料和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所用资料 | 第13页 | 
| 1.3.3 研究所用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降水概况和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分析 | 第14-24页 | 
| 2.1 降水概况及其特点 | 第14-16页 | 
| 2.2 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形势 | 第16-20页 | 
| 2.2.1 对流层中高层影响系统 | 第16-18页 | 
| 2.2.2 对流层低层影响系统 | 第18-19页 | 
| 2.2.3 地面中尺度观测特征 | 第19-20页 | 
| 2.3 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 | 第20-23页 |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特征和组织方式分析 | 第24-35页 | 
| 3.1 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特征 | 第24-27页 | 
| 3.2 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 | 第27-33页 | 
| 3.2.1 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 | 第27-31页 | 
| 3.2.2 “雨带”和“单体”的列车效应 | 第31-32页 | 
| 3.2.3 雷达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 3.3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检验 | 第35-44页 | 
| 4.1 WRF中尺度模式简介 | 第35-36页 | 
| 4.1.1 WRF中尺度模式的特点 | 第35-36页 | 
| 4.1.2 WRF中尺度模式的程序结构 | 第36页 | 
| 4.2 模拟方案设计 | 第36-37页 | 
| 4.3 模拟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 | 第37-43页 | 
| 4.3.1 降水的模拟 | 第37-38页 | 
| 4.3.2 各层影响系统的模拟 | 第38-41页 | 
| 4.3.3 雷达组合反射率的模拟 | 第41-43页 |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和结构特征 | 第44-59页 | 
| 5.1 暴雨控制区西南侧对流的触发分析 | 第44-50页 | 
| 5.1.1 水汽条件分析 | 第45-47页 | 
| 5.1.2 大气层结稳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 5.1.3 抬升条件分析 | 第48-49页 | 
| 5.1.4 中β-尺度强对流带的“后部建立”机制 | 第49-50页 | 
| 5.2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 | 第50-57页 | 
| 5.2.1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热力结构 | 第50-55页 | 
| 5.2.2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动力结构 | 第55-56页 | 
| 5.2.3 线状MCS的垂直结构 | 第56-57页 | 
| 5.3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发展机制分析 | 第59-77页 | 
| 6.1 风垂直切变特征 | 第59-62页 | 
| 6.2 冷池和垂直风切变相互作用 | 第62-65页 | 
| 6.3 近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 | 第65-66页 | 
| 6.4 水平涡度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关系 | 第66-75页 | 
| 6.4.1 水平涡度的定义和计算 | 第67页 | 
| 6.4.2 水平涡度和低空急流的关系 | 第67-69页 | 
| 6.4.3 水平涡度和降水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关系 | 第69-70页 | 
| 6.4.4 水平涡度与垂直环流及垂直速度的关系 | 第70-75页 | 
| 6.5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7-79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 7.2 讨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