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12-18页 |
| ·风吹雪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挡雪墙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8-2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 ·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 ·论文组织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 ·风洞模拟实验 | 第24-27页 |
| ·模拟介质的选择 | 第24-25页 |
| ·实验相似考虑与设计 | 第25-26页 |
| ·模型制作和主要参数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26-27页 |
| ·PIV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第27-30页 |
| ·PIV系统硬件 | 第27-28页 |
| ·PIV测量原理 | 第28-30页 |
| ·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30-34页 |
| ·实验设计 | 第30-32页 |
| ·测定指标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 3 风向夹角对不同物理模型挡雪墙周围气流影响机制 | 第34-73页 |
| ·风向夹角对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 第34-39页 |
| ·风向夹角为90°时气流场 | 第34-36页 |
| ·风向夹角为60°时气流场 | 第36-38页 |
| ·风向夹角为30°时气流场 | 第38-39页 |
| ·风向夹角对不同梯度气流速度廓线影响 | 第39-61页 |
| ·风向夹角为90°时气流速度廓线 | 第39-48页 |
| ·风向夹角为60°时气流速度廓线 | 第48-56页 |
| ·风向夹角为30°时气流速度廓线 | 第56-61页 |
| ·风向夹角对气流加速、减速及重附过程分析 | 第61-70页 |
| ·风向夹角对迎风侧气流加速的影响 | 第61-67页 |
| ·风向夹角对背风侧气流重附的影响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3页 |
| ·风向夹角对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 第70页 |
| ·风向夹角对气流速度廓线的影响 | 第70-71页 |
| ·风向夹角对气流加速、减速及重附过程影响 | 第71-73页 |
| 4 疏透度对不同物理模型挡雪墙周围气流影响机制 | 第73-109页 |
| ·疏透度对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 第73-75页 |
| ·1 η=0.00模型气流场 | 第73页 |
| ·2 η=0.30模型气流场 | 第73-74页 |
| ·3 η=0.40模型气流场 | 第74页 |
| ·4 η=0.50模型气流场 | 第74-75页 |
| ·疏透度对不同梯度气流速度廓线影响 | 第75-94页 |
| ·1 η=0.00模型气流速度廓线 | 第75-79页 |
| ·2 η=0.30模型气流速度廓线 | 第79-84页 |
| ·3 η=0.40模型气流速度廓线 | 第84-89页 |
| ·4 η=0.50模型气流速度廓线 | 第89-94页 |
| ·疏透度对迎风侧气流加速及背风侧气流减速的影响 | 第94-107页 |
| ·疏透度对迎风侧气流加速影响 | 第94-106页 |
| ·疏透度对背风侧气流重附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9页 |
| ·疏透度对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 第107页 |
| ·疏透度对气流速度廓线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 ·疏透度对迎风侧气流加速及背风侧气流减速、重附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5 小同物理模型挡雪墙对周围积雪过程影响 | 第109-149页 |
| ·疏透度对积雪形态及积雪量影响 | 第109-143页 |
| ·1 η=0.00模型积雪形态变化 | 第109-118页 |
| ·2 η=0.30模型积雪形态变化 | 第118-127页 |
| ·3 η=0.40模型积雪形态变化 | 第127-135页 |
| ·4 η=0.50模型积雪形态变化 | 第135-143页 |
| ·风向夹角对积雪形态及积雪量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 ·δ=90°模型积雪形态参数变化 | 第143-144页 |
| ·δ=60°模型积雪形态参数变化 | 第144-146页 |
| ·δ=30°模型积雪形态参数变化 | 第146页 |
| ·小结 | 第146-149页 |
| ·疏透度对积雪形态及积雪量影响 | 第147-148页 |
| ·风向夹角对积雪形态及积雪量影响 | 第148-149页 |
| 6 挡雪墙积雪数学模型建立及防雪潜力评价 | 第149-164页 |
| ·积雪量二次响应趋势面模型分析 | 第149-153页 |
| ·积雪量二次响应趋势面模型的建立 | 第149页 |
| ·积雪量影响因素的二次响应曲面拟合 | 第149-153页 |
| ·防雪潜力FUZZY模糊评价 | 第153-162页 |
| ·防雪潜力FUZZY模型的建立 | 第153-157页 |
| ·防雪潜力FUZZY综合分析 | 第157-162页 |
| ·小结 | 第162-164页 |
| ·积雪量二次响应趋势面模型 | 第162页 |
| ·防雪潜力指数 | 第162-164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64-167页 |
| ·结论 | 第164-165页 |
| ·建议 | 第165-1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 导师简介 | 第172-173页 |
| 个人简介 | 第173-174页 |
| 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 第174-175页 |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