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文献回顾 | 第17-29页 |
第一部分 MIR-218 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 第29-41页 |
1 材料 | 第29-31页 |
1.1 胃癌组织芯片 | 第29页 |
1.2 miR-218 探针制备及抗体 | 第29-30页 |
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 第30-31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4页 |
2.1 miR-218 原位杂交实验步骤 | 第31页 |
2.2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2.3 HE染色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2.4 原位杂交结果及MVD(微血管密度)结果判定 | 第33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 | 第34-39页 |
3.1 miR-218 在胃癌及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模式 | 第34-35页 |
3.2 miR-218 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第35-37页 |
3.3 miR-218 在胃癌及癌旁组织血管中表达模式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MIR-218 调控血管生成表型的体外研究 | 第41-51页 |
1 材料 | 第41-42页 |
1.1 细胞来源 | 第41页 |
1.2 miR-218 mimics、inhibitor及慢病毒 | 第41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1.4 主要材料 | 第42页 |
1.5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2 方法 | 第42-47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42-43页 |
2.2 miR-218 上调和下调瞬时转染实验 | 第43页 |
2.3 miR-218 稳定过表达和敲减细胞系的构建 | 第43页 |
2.4 体外划痕愈合实验 | 第43-44页 |
2.5 体外Transwell迁移实验 | 第44页 |
2.6 体外内皮细胞平面管腔形成实验 | 第44页 |
2.7 体外 3D培养内皮细胞出芽实验 | 第44-45页 |
2.8 细胞总RNA提取 | 第45-46页 |
2.9 RT-qPCR | 第46页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46-47页 |
3 结果 | 第47-50页 |
3.1 miR-218 对原代HUVEC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 miR-218 对HUVEC管腔形成能力和出芽生长能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在HUVEC-2C中建立miR-218 稳定过表达和敲减的细胞模型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MIR-218 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51-61页 |
1 材料 | 第51-53页 |
1.1 细胞系名称说明 | 第51页 |
1.2 ROBO1小干扰RNA序列 | 第51-52页 |
1.3 ROBO1过表达病毒载体 | 第52页 |
1.4 抗体及引物 | 第52-53页 |
1.5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1.6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2 方法 | 第53-55页 |
2.1 小干扰RNA转染实验 | 第53页 |
2.2 ROBO1功能挽救实验 | 第53-54页 |
2.3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定量 | 第54页 |
2.4 Western blot | 第54-55页 |
2.5 细胞RNA提取 | 第55页 |
2.6 RT-qPCR | 第55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3 结果 | 第55-58页 |
3.1 miR-218 对ROBO1的表达调控作用 | 第55-57页 |
3.2 敲减ROBO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 ROBO1介导了miR-218 对血管生成的负向调控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第四部分 MIR-218 抑制胃癌细胞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 | 第61-67页 |
1 材料 | 第61页 |
1.1 裸鼠 | 第61页 |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6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2 方法 | 第61-63页 |
2.1 裸鼠皮下移植瘤建立 | 第61-62页 |
2.2 瘤内注射模型 | 第62页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62页 |
2.4 miR-218 瘤内注射效率验证 | 第62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62-63页 |
3 结果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