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引言 | 第15-39页 |
·选题背景与来源 | 第15-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选题来源 | 第17-18页 |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理论价值 | 第18-19页 |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国内研究 | 第20-27页 |
·国外研究 | 第27-29页 |
·分析评介 | 第29页 |
·研究视角、假设与方法 | 第29-36页 |
·研究视角 | 第29-31页 |
·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第36-39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结构框架 | 第38-39页 |
2 案例指导制度基本概念界定 | 第39-49页 |
·指导性案例 | 第39-43页 |
·案例 | 第39-40页 |
·指导性案例 | 第40-42页 |
·与判例的区别 | 第42-43页 |
·案例指导制度 | 第43-49页 |
·内涵 | 第43-44页 |
·性质 | 第44-46页 |
·与判例法制度的区别 | 第46-47页 |
·与司法解释制度的区别 | 第47-49页 |
3 制度构建的历史基础:传统中国案例指导司法实践经济分析 | 第49-73页 |
·早期社会:司法知识匮乏与案例的主导地位 | 第49-51页 |
·司法知识匮乏与案例的产生 | 第49-51页 |
·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主导地位 | 第51页 |
·封建社会:律例地位变迁与混合型司法模式确立 | 第51-58页 |
·制度变迁的动力 | 第52-53页 |
·制度不均衡的产生 | 第53-54页 |
·混合型司法模式的形成 | 第54页 |
·混合型司法模式的延续 | 第54-58页 |
·近代社会:近代化转型与发展 | 第58-59页 |
·近代化转型 | 第58页 |
·在近代的发展 | 第58-59页 |
·历史演进的特点 | 第59-63页 |
·重视案例是固有法律传统 | 第60-61页 |
·成文法司法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 第61-62页 |
·混合型是中国法律传统的突出特点 | 第62-63页 |
·历史演进机理的经济分析 | 第63-68页 |
·降低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 | 第64-66页 |
·传统文化对演进连续性的促进 | 第66-67页 |
·司法者利益衡量的型塑作用 | 第67-68页 |
·历史演进的启示 | 第68-73页 |
·可以批判吸收的方法论价值 | 第69页 |
·可资借鉴的司法案例生产方法 | 第69-70页 |
·应当剔除的司法运作权力化糟粕 | 第70-73页 |
4 制度构建的现实起点:当代中国案例指导司法实践经济分析 | 第73-93页 |
·演进与发展轨迹 | 第73-79页 |
·新中国成立前后——传统链条的接续与中断 | 第73-76页 |
·1978年至1985年——新起点 | 第76-77页 |
·《公报》创办以来——新发展 | 第77-78页 |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要求 | 第78-79页 |
·基层法院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 第79-82页 |
·案例指导司法实践制度化的潜在利润 | 第80页 |
·初级行动团体启动制度变迁 | 第80-81页 |
·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 | 第81-82页 |
·最高人民法院推动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 第82-87页 |
·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向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要性 | 第82-83页 |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主体的经济学依据 | 第83-85页 |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主体的法理依据 | 第85-87页 |
·最高人民法院推动案例指导制度建设的最新进展 | 第87页 |
·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 第87-93页 |
·制度形成方式:人为设计 | 第88-89页 |
·变迁路径: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向强制性制度变迁 | 第89-91页 |
·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 第91-93页 |
5 制度构建的价值及实现的经济分析 | 第93-129页 |
·案例指导制度法经济学定位 | 第93-98页 |
·司法市场与作为产品的司法裁判 | 第93-94页 |
·司法裁判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第94-95页 |
·司法裁判的外部性 | 第95-96页 |
·作为案例资源利用制度的案例指导制度 | 第96-98页 |
·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的价值 | 第98-102页 |
·公正 | 第98-99页 |
·效率 | 第99-102页 |
·公正价值实现途径之一:提高裁判确定性,维护司法公正 | 第102-112页 |
·司法裁判确定性的理想与现实 | 第102-103页 |
·司法裁判不确定性与不完美的信息 | 第103-105页 |
·诉讼博弈与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倾向 | 第105-110页 |
·促进信息对称,提高司法裁判确定性 | 第110-112页 |
·公正价值实现途径之二:发挥激励约束作用,保障司法公正 | 第112-119页 |
·制度的激励作用 | 第112-113页 |
·矫正逆向选择效应,激励敬业精神 | 第113-116页 |
·预防道德风险发生,约束权力运用 | 第116-119页 |
·效率价值实现途径之一:发挥指导性案例正外部性 | 第119-121页 |
·避免法官重复劳动,节约信息搜寻费用 | 第119-120页 |
·增强预期防患未然,避免社会资源浪费 | 第120-121页 |
·效率价值实现途径之二:促成和解,节约司法资源 | 第121-129页 |
·代价高昂的诉讼机制 | 第122-124页 |
·成本经济的和解程序 | 第124-125页 |
·和解或判决的乐观决策模型 | 第125-127页 |
·促进信息交流,促成和解 | 第127-129页 |
6 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 | 第129-161页 |
·当前制度构建实践的实证分析 | 第129-136页 |
·基本状况 | 第129-131页 |
·取得的效果 | 第131-133页 |
·不足与启示 | 第133-136页 |
·制度构建思路及经济分析 | 第136-139页 |
·构建三位一体的制度核心结构 | 第136-138页 |
·构建思路的经济学基础 | 第138-139页 |
·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139-146页 |
·统一法律适用,维护司法公正 | 第139-140页 |
·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 第140-143页 |
·充分尊重指导性案例 | 第143-144页 |
·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 第144-146页 |
·“产品”生成机制构建 | 第146-151页 |
·以专业化分工提高指导性案例生产效率 | 第147-148页 |
·将指导性案例的生产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 第148-149页 |
·界定“产权”:试行承办法官个人署名制 | 第149-150页 |
·打造竞争平台,让优秀案例脱颖而出 | 第150-151页 |
·信息传导机制构建 | 第151-154页 |
·借鉴国外经验,坚持司法信息公开原则 | 第152-153页 |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司法信息公开和传播 | 第153页 |
·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 第153-154页 |
·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154页 |
·监督约束机制构建 | 第154-161页 |
·赋予指导性案例事实上的约束力 | 第154-156页 |
·明确法官尊重指导性案例的义务 | 第156-157页 |
·明确指导性案例可作为裁判理由援引 | 第157页 |
·明确背离指导性案例的论证责任 | 第157-1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5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61-162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研究展望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作者简历 | 第175-1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