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稀有金属和少量金属论文--钼论文

矽卡岩型钼矿石表生氧化及辉钼矿微生物氧化作用初探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目的第11-23页
        1.1.1 钼元素及常见钼矿物第12-15页
        1.1.2 自然界中钼元素迁移第15-18页
        1.1.3 辉钼矿物理化学淋滤研究概况第18-19页
        1.1.4 辉钼矿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概况第19-23页
        1.1.5 存在的问题第23页
    1.2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3页
    1.3 工作量与主要进展第23-26页
第二章 钼矿石表生氧化次生产物及其环境意义第26-42页
    2.1 样品采集第26页
    2.2 风化样品表面观察第26页
    2.3 风化样品的物相及成分分析第26-29页
        2.3.1 薄片观察第26-27页
        2.3.2 X射线衍射分析第27-28页
        2.3.3 漫反射光谱分析第28-29页
    2.4 样品表面形貌第29-35页
        2.4.1 辉钼矿风化过程中的变化第29-31页
        2.4.2 黄铁矿与辉钼矿接触界面第31-32页
        2.4.3 辉钼矿与方解石接触界面第32-34页
        2.4.4 矿石表面微生物第34-35页
    2.6 讨论第35-41页
        2.6.1 辉钼矿风化氧化第35-36页
        2.6.2 方解石与辉钼矿协同风化第36-37页
        2.6.3 黄铁矿与辉钼矿协同风化第37-38页
        2.6.4 微生物对钼矿石风化的影响第38-39页
        2.6.5 含Mo、Fe、Ca次生矿物的Eh-pH图第39-40页
        2.6.6 环境意义第40-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A.ferrooxidans氧化辉钼矿第42-63页
    3.1 实验材料第42-44页
        3.1.1 A.ferrooxidans的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第42-43页
        3.1.2 辉钼矿样品制备第43-44页
    3.2 辉钼矿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实验设计第44-48页
        3.2.1 细菌的前处理第44页
        3.2.2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Fe-标准曲线第44-46页
        3.2.3 反应体系第46-47页
        3.2.4 分析测试方法第47-48页
    3.3 溶液特征第48-53页
        3.3.1 pH变化第48页
        3.3.2 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第48-49页
        3.3.3 溶液中细菌量变化第49-50页
        3.3.4 Fe~(2+)含量变化第50-51页
        3.3.5 总铁含量变化第51-53页
        3.3.6 Mo浓度变化第53页
    3.4 辉钼矿、黄铁矿表面形貌及次生沉淀第53-58页
    3.5 讨论及小结第58-61页
        3.5.1 细菌对Mo溶出的影响第58-59页
        3.5.2 初始Fe对Mo溶出的影响第59-61页
        3.5.3 辉钼矿微生物氧化机制第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4.1 结论第63-64页
    4.2 问题和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情况简介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认知隐喻角度看隐喻的翻译--以《探戈:最后的探戈》中译为例
下一篇:广州地区天气分型和降水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