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第1章 人工智能科幻电影概述 | 第12-20页 |
| 1.1 界定 | 第12-13页 |
| 1.2 作为子类型的确立 | 第13-14页 |
| 1.3 好莱坞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14-20页 |
| 1.3.1 兴起与定型(1950——1970) | 第14-16页 |
| 1.3.2 蓬勃发展时期(1970—1990) | 第16-17页 |
| 1.3.3 全面拓展时期(1990—2015) | 第17-18页 |
| 1.3.4 相对停滞期(2015——至今) | 第18-20页 |
| 第2章 主题的哲学化表达 | 第20-29页 |
| 2.1 人类对科技的复杂情结 | 第20-23页 |
| 2.1.1 痴迷与崇拜 | 第20-21页 |
| 2.1.2 深藏的恐惧 | 第21-23页 |
| 2.2 人类自身生存境遇的反思 | 第23-25页 |
| 2.2.1 真实与虚拟 | 第23-24页 |
| 2.2.2 进步与异化 | 第24-25页 |
| 2.3 对于生命的迷人之思 | 第25-29页 |
| 2.3.1 主客体与平等 | 第25-26页 |
| 2.3.2 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 | 第26-27页 |
| 2.3.3 道德困境 | 第27-29页 |
| 第3章 角色形象的设定 | 第29-37页 |
| 3.1 人工智能角色形象 | 第29-33页 |
| 3.1.1 角色演变 | 第29-30页 |
| 3.1.2 形象的奇观化设计 | 第30-32页 |
| 3.1.3 有意味的性别 | 第32-33页 |
| 3.2 人类角色形象的塑造 | 第33-35页 |
| 3.2.1 身份的多元化 | 第33-34页 |
| 3.2.2 主角的内在创伤 | 第34-35页 |
| 3.3 人物配置体系 | 第35-37页 |
| 第4章 视听特色 | 第37-50页 |
| 4.1 两极风格的空间场景 | 第37-43页 |
| 4.1.1 表现主义的暗黑系 | 第37-40页 |
| 4.1.2 极简主义的科技感 | 第40-43页 |
| 4.2 细节的处理 | 第43-46页 |
| 4.2.1 符号化的道具 | 第43-44页 |
| 4.2.2 去性别化的服装 | 第44-46页 |
| 4.3 声音设计 | 第46-50页 |
| 4.3.1 音乐的拓展式运用 | 第47-48页 |
| 4.3.2 音响元素的整合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