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展示度评价的传统村落发展策略研究--以平遥县“五堡二寨”体系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上篇:工程报告 | 第7-12页 |
一、公共空间网络构建 | 第7-9页 |
二、历史资源点可展示度评价 | 第9-10页 |
三、小营紫阳历史资源点评价 | 第10-12页 |
下篇:研究报告 | 第12-9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1.1 国家政策导向:保护乡村文化,留住乡愁 | 第17-18页 |
1.1.2 传统村落的存在现状 | 第18-19页 |
1.1.3 传统村落的特色价值 | 第19-2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五堡二寨概念界定 | 第21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1.4.1 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1.4.2 堡寨聚落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可展示度”评价体系构建 | 第25-33页 |
2.1 “可展示度”概念解析 | 第25-26页 |
2.2 评价维度—传统性 | 第26-27页 |
2.3 评价维度—多样性 | 第27页 |
2.4 评价维度—可识别性 | 第27-28页 |
2.5 评价维度—可利用性 | 第28页 |
2.6 评价体系整合及权重确定 | 第28-32页 |
2.6.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28-29页 |
2.6.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 第29-30页 |
2.6.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30-32页 |
2.7 评价结果的运用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五堡二寨”防御体系的要素构成及格局特征 | 第33-60页 |
3.1 “五堡二寨”形成的历史动因 | 第33-34页 |
3.1.1 战乱频发 | 第33页 |
3.1.2 防卫制度 | 第33-34页 |
3.1.3 地方文化 | 第34页 |
3.2 “五堡二寨”防御体系要素解析 | 第34-41页 |
3.2.1 堡寨分布 | 第34-36页 |
3.2.2 镇集分布 | 第36-37页 |
3.2.3 驿铺分布 | 第37-38页 |
3.2.4 驿道分布 | 第38-40页 |
3.2.5 驻兵分布 | 第40-41页 |
3.2.6 关隘分布 | 第41页 |
3.2.7 屯田分布 | 第41页 |
3.3 各要素代表村落特征分析 | 第41-56页 |
3.3.1 堡寨村落分析 | 第42-47页 |
3.3.2 集镇村落分析 | 第47-51页 |
3.3.3 驿铺村落分析 | 第51-54页 |
3.3.4 驻兵村落分析 | 第54-55页 |
3.3.5 关口村落分析 | 第55-56页 |
3.4 “五堡二寨”的格局特征总结 | 第56-58页 |
3.5 “五堡二寨”的要素特征总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五堡二寨”各村落可展示度评价 | 第60-79页 |
4.1 “五堡二寨”村落现状 | 第60-62页 |
4.2 传统性评价 | 第62-64页 |
4.3 多样性评价 | 第64-66页 |
4.4 可识别性评价 | 第66-69页 |
4.5 可利用性评价 | 第69-72页 |
4.6 综合评价结果 | 第72-77页 |
4.6.1 各村落横向维度评价比较分析及村落分类 | 第73-76页 |
4.6.2 各个维度的评价分析 | 第76页 |
4.6.3 各个村落综合评价分析 | 第76-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第79-91页 |
5.1 保护与发展原则 | 第79-80页 |
5.1.1 系统性原则 | 第79页 |
5.1.2 整体性原则 | 第79页 |
5.1.3 差异性原则 | 第79-80页 |
5.1.4 保护与发展并进原则 | 第80页 |
5.2 基于村落类型的展示格局分析 | 第80-81页 |
5.2.1 展示轴线 | 第80-81页 |
5.2.2 展示片区 | 第81页 |
5.2.3 展示节点 | 第81页 |
5.3 基于村落类型的功能策划 | 第81-83页 |
5.3.1 综合型村落 | 第82页 |
5.3.2 传统型村落 | 第82-83页 |
5.3.3 多样型村落 | 第83页 |
5.3.4 潜力型村落 | 第83页 |
5.4 基于村落分级的组团发展策略 | 第83-85页 |
5.5 基于分级管控的村落历史信息导则 | 第85-91页 |
5.5.1 一级村落 | 第85-87页 |
5.5.2 二级村落 | 第87-88页 |
5.5.3 三级村落 | 第88-9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平遥县志目录 | 第101-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