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湿地中CO_2排放特征 | 第14-15页 |
1.2.2 湿地中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2.3 盐分对河口湿地CO_2排放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5页 |
2.1 地理位置及总体概况 | 第22页 |
2.2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2-25页 |
2.2.1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2.2.2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2.3 土壤特征 | 第23页 |
2.2.4 动植物特征 | 第23-25页 |
第3章 辽河口湿地CO_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3.1.1 研究区选择 | 第25页 |
3.1.2 气样采集 | 第25-26页 |
3.1.3 环境因子测定 | 第26页 |
3.1.4 样品分析与测定 | 第26-27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3.2.1 辽河口不同湿地类型CO_2排放特征 | 第27-30页 |
3.2.2 潮汐作用对辽河口湿地CO_2排放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辽河口湿地CO_2排放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 结论 | 第35-36页 |
第4章 盐分输入对辽河口芦苇湿地CO_2排放的影响 | 第36-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4.1.1 研究区选择与样品采集 | 第36页 |
4.1.2 盐分输入培养试验 | 第36-37页 |
4.1.3 气体采集 | 第37-38页 |
4.1.4 环境因子和微生物量碳测定 | 第38页 |
4.1.5 气体样品分析与测定 | 第38-39页 |
4.1.6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4.2.1 不同盐分处理中芦苇湿地CO_2排放特征 | 第39-40页 |
4.2.2 盐分输入对芦苇湿地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3 盐分输入对芦苇湿地CO_2排放的影响机制 | 第41-45页 |
4.3 结论 | 第45-47页 |
第5章 Cl-和SO_4~(2-)对辽河口湿地土壤CO_2生成潜力的影响 | 第47-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5.1.1 研究区选择与样品采集 | 第47页 |
5.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47-48页 |
5.1.3 CO_2生成潜力试验 | 第48-49页 |
5.1.4 气体样品分析与测定 | 第49-50页 |
5.1.5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5.2.1 辽河口湿地不同深度土壤CO_2生成潜力特征 | 第50-52页 |
5.2.2 Cl-对辽河口湿地土壤CO_2生成潜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5.2.3 SO_4~(2-)对辽河口湿地土壤CO_2生成潜力的影响 | 第54-58页 |
5.2.4 离子类型对辽河口湿地土壤CO_2生成潜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5 盐分与温度耦合作用对辽河口湿地土壤CO_2生成潜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