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理论论文

随机路面不平度激励下车—路耦合振动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路面不平度的数值模拟研究第10-13页
    1.3 车辆随机动荷载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3-19页
        1.3.1 车辆随机动载的理论研究第14-17页
        1.3.2 车辆随机动载的试验研究第17-19页
    1.4 路面对车辆动荷载响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第19-26页
        1.4.1 路面动力响应的理论研究第20-22页
        1.4.2 路面动力响应的试验研究第22-24页
        1.4.3 数值分析方法在路面动力响应中的应用第24-26页
    1.5 车-路耦合振动理论研究第26-27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30页
        1.6.1 问题的提出第27页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28页
        1.6.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双轴车辆与路耦合振动平面理论研究第30-52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车-路耦合振动平面理论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的建立第31-36页
        2.2.1 车辆平面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的建立第31-34页
        2.2.2 路基路面结构平面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的建立第34页
        2.2.3 车-路耦合振动平面理论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的建立第34-36页
    2.3 车-路耦合振动方程的标准化第36-42页
        2.3.1 双轴货车与路耦合振动方程的标准化第36-39页
        2.3.2 货车后双轴与路耦合振动方程的标准化第39-42页
    2.4 车-路耦合振动问题的数值求解第42-44页
    2.5 车-路耦合振动平面理论模型的理论分析指标第44-45页
        2.5.1 车辆动荷载的理论分析指标第44页
        2.5.2 路面动力响应的理论分析指标第44-45页
    2.6 路面不平度的数值模拟与验证第45-48页
        2.6.1 路面不平度的空间功率谱密度表示第45-46页
        2.6.2 路面不平度的时间功率谱密度表示第46页
        2.6.3 路面不平度 Fourier 逆变换法模拟的实现第46-47页
        2.6.4 路面不平度模拟结果的验证第47-48页
    2.7 基于平面模型的车-路耦合动力反应算法和程序验证第48-51页
        2.7.1 基于车辆动载系数对比的算法和程序验证第48-50页
        2.7.2 基于路面动位移的算法和程序验证第50-51页
    2.8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基于平面模型的双轴车辆与路耦合振动动力特性分析第52-70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车-路耦合振动平面理论模型参数的取值问题第52-54页
        3.2.1 双轴车辆 1/2 车辆模型参数的取值第52-53页
        3.2.2 路基路面结构平面模型参数的取值第53-54页
    3.3 耦合作用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规律第54-62页
        3.3.1 不同路面抗弯刚度参数下的车辆动荷载特性第54-56页
        3.3.2 不同地基刚度参数下的车辆动荷载特性第56-58页
        3.3.3 不同地基阻尼参数下的车辆动荷载特性第58-60页
        3.3.4 地基刚度参数与路面抗弯刚度参数对车辆动荷载的综合影响第60-62页
    3.4 车辆动荷载特性分析第62-68页
        3.4.1 路面等级与车速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第63-64页
        3.4.2 车辆参数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第64-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双轴车辆与路耦合振动空间理论研究第70-84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车-路空间耦合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的建立第70-76页
        4.2.1 车辆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第70-73页
        4.2.2 路基路面结构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第73-75页
        4.2.3 车-路耦合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第75-76页
    4.3 车-路耦合振动方程组的标准化与数值求解第76-80页
    4.4 车-路耦合振动空间理论模型的理论分析指标第80-81页
        4.4.1 车辆动荷载的理论分析指标第80-81页
        4.4.2 路面动力响应的理论分析指标第81页
    4.5 基于空间模型的车-路耦合动力反应算法和程序验证第81-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基于空间模型的双轴车辆与路耦合振动动力特性分析第84-101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车-路耦合振动空间理论模型参数的取值问题第84-85页
        5.2.1 整车模型参数的取值第84-85页
        5.2.2 路基路面结构空间模型参数的取值第85页
    5.3 路面不平度的数值模拟第85-86页
    5.4 耦合作用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规律第86-92页
        5.4.1 不同混凝土刚度参数下的车辆动荷载特性第86-88页
        5.4.2 不同地基刚度参数下的车辆动荷载特性第88-90页
        5.4.3 不同地基阻尼参数下的车辆动荷载特性第90-92页
    5.5 车辆空间振动下的动荷载特性分析第92-99页
        5.5.1 不同路面等级对车辆空间振动下动荷载的影响第93-94页
        5.5.2 不同车速对车辆空间振动下动荷载的影响第94页
        5.5.3 不同车辆参数对车辆空间振动下动荷载的影响第94-99页
    5.6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车-路耦合振动理论模型的试验验证第101-116页
    6.1 引言第101页
    6.2 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现场试验研究第101-108页
        6.2.1 试验概况第101-102页
        6.2.2 应变传感器的布设第102-106页
        6.2.3 现场应变测试第106-107页
        6.2.4 试验研究第107-108页
    6.3 车-路耦合振动理论模型的验证第108-115页
        6.3.1 车-路耦合振动平面理论模型的验证第108-111页
        6.3.2 车-路耦合振动空间理论模型的验证第111-115页
    6.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19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个人简介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温度场与车辙研究
下一篇:基于m法的多级基坑性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