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9页 |
1.1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9-17页 |
1.1.1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0-12页 |
1.1.2 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2-15页 |
1.1.3 细菌种间群体感应QS 系统(AI-2 型信号系统) | 第15-16页 |
1.1.4 其它的信号分子及群体感应系统 | 第16-17页 |
1.2 病原菌的群体感应与信号干预 | 第17-18页 |
1.3 细菌群体感应效应剂 | 第18-25页 |
1.3.1 天然的群体感应效应剂 | 第18-23页 |
1.3.2 人工合成的群体感应效应剂 | 第23-25页 |
1.4 细菌群体感应效应剂的作用机理 | 第25-27页 |
1.4.1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信号干扰途径 | 第25-26页 |
1.4.2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信号干扰途径 | 第26-27页 |
1.5 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27-28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细菌群体感应效应剂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29-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实验用菌株 | 第29页 |
2.1.2 实验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29页 |
2.1.3 信号分子的制备 | 第29-30页 |
2.1.4 指示菌CV02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0页 |
2.1.5 AHLs 信号分子及其效应物的生物检测 | 第30-31页 |
2.1.6 不同菌种信号分子对CV026 的显色影响 | 第31页 |
2.1.7 紫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2.1 指示菌CV02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2 菌株M18 培养时间与AHLs 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2.2.3 不同菌种中AHLs 浓度的检测 | 第34-35页 |
2.2.4 CV026 分泌的紫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5-37页 |
2.2.5 AHLs 加入量与紫色素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2.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细菌群体感应效应剂的筛选 | 第39-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实验用菌株 | 第39页 |
3.1.2 实验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39页 |
3.1.3 筛选范围 | 第39-40页 |
3.1.4 药品提取液体的制备 | 第40页 |
3.1.5 信号分子的提取方法 | 第40页 |
3.1.6 筛选方法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2.1 中药材筛选结果 | 第41-44页 |
3.2.2 中药材增色作用的确认 | 第44-45页 |
3.3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柴胡中的细菌群体感应效应剂 | 第47-66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4.2.1 实验用菌株 | 第47-48页 |
4.2.2 实验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48页 |
4.2.3 实验用柴胡 | 第48-49页 |
4.2.4 筛选细菌群体感应效应剂的方法 | 第49-50页 |
4.2.5 柴胡外生菌 | 第50页 |
4.2.6 柴胡中AHLs 类似物的提取方法 | 第50-51页 |
4.2.7 柴胡中AHLs 类似物的纯化 | 第51页 |
4.2.8 酸碱处理柴胡中AHLs 类似物 | 第51页 |
4.2.9 高温处理柴胡中AHLs 类似物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4.3.1 检测几种柴胡中的群体感应效应剂 | 第52-53页 |
4.3.2 柴胡外生菌 | 第53页 |
4.3.3 柴胡中AHLs 类似物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3-57页 |
4.3.4 柴胡中AHLs 类似物的初步纯化 | 第57-61页 |
4.3.5 柴胡中AHLs 类似物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61-62页 |
4.3.6 柴胡中AHLs 类似物对高温的稳定性 | 第62-64页 |
4.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