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山羊论文

关中奶山羊BAC文库构建及其利用Red系统同源重组的研究

文献综述第11-26页
    第一章 BAC研究进展第11-20页
        1.1 概述第11页
        1.2 BAC的发展史第11-12页
        1.3 BAC的应用第12-19页
            1.3.1 BAC文库的构建第12页
            1.3.2 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构建第12-14页
            1.3.3 基因的图位克隆第14-16页
            1.3.4 基因组测序第16页
            1.3.5 BAC转基因研究第16-18页
            1.3.6 BAC与比较基因组研究第18-19页
            1.3.7 BAC作为探针用于荧光原位杂交第19页
        1.4 展望第19-20页
    第二章 Red重组系统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2.1 Red重组系统的组成第20页
        2.2 Red重组的机制第20-22页
        2.3 Red重组系统在遗传工程上的应用第22-24页
        2.4 Red重组系统对BAC的定位修饰第24-25页
        2.5 展望第25-26页
试验研究第26-59页
    第三章 关中奶山羊BAC文库构建的研究第26-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3.1.1 材料第26-29页
                3.1.1.1 菌株和质粒第26页
                3.1.1.2 培养基第26-27页
                3.1.1.3 工具酶第27页
                3.1.1.4 试剂第27页
                3.1.1.5 主要仪器第27页
                3.1.1.6 主要溶液第27-29页
            3.1.2 方法第29-32页
                3.1.2.1 BAC载体的制备第29页
                3.1.2.2 高分子量DNA的制备第29页
                3.1.2.3 高分子量DNA的纯化第29-30页
                3.1.2.4 部分酶切条件的优化第30页
                3.1.2.5 电透析法回收DNA第30-31页
                3.1.2.6 β-琼脂糖酶Ⅰ法回收DNA第31页
                3.1.2.7 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1页
                3.1.2.8 连接与点透析第31页
                3.1.2.9 电击转化第31-32页
        3.2 结果第32-34页
            3.2.1 部分酶切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3.2.2 回收DNA浓度的确定第33页
            3.2.3 连接和转化条件的优化第33-34页
                3.2.3.1 连接体系的设立第33页
                3.2.3.2 转化体系的设立第33-34页
            3.2.4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34页
        3.3 讨论第34-38页
            3.3.1 BAC载体制备第35-36页
            3.3.2 高分子量DNA的制备第36页
            3.3.3 大片段DNA的回收第36-37页
            3.3.4 连接第37页
            3.3.5 电击转化第37-38页
        3.4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利用Red系统对BAC进行同源重组第39-59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39-45页
            4.1.1 材料第39-41页
                4.1.1.1 菌株和质粒第39页
                4.1.1.2 培养基第39-40页
                4.1.1.3 工具酶第40页
                4.1.1.4 试剂第40页
                4.1.1.5 主要仪器第40-41页
                4.1.1.6 主要溶液第41页
            4.1.2 方法第41-45页
                4.1.2.1 质粒的提取第41-42页
                4.1.2.2 引物第42-43页
                4.1.2.3 切胶回收第43页
                4.1.2.4 DNA的限制性酶切(完全酶切)及外源DNA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第43页
                4.1.2.5 连接产物的转化反应第43页
                4.1.2.6 化学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10B第43-44页
                4.1.2.7 Red重组功能的诱导和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4页
                4.1.2.8 电击转化第44-45页
                4.1.2.9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45页
                4.1.2 10大量提取质粒第45页
        4.2 结果第45-54页
            4.2.1 PCR扩增目的基因第45-47页
                4.2.1.1 天然ht-PA的扩增第45-46页
                4.2.1.2 Zeocin抗性基因的扩增第46页
                4.2.1.3 BGHpA的扩增第46-47页
            4.2.2 天然ht-PAZeo载体的构建第47-48页
            4.2.3 天然ht-PABZeo载体的构建第48-50页
            4.2.4 电击转化第50-51页
            4.2.5 PCR鉴定同源重组阳性克隆第51-53页
                4.2.5.1 天然ht-PAZeo同源重组的PCR鉴定第51-53页
            4.2.6 测序鉴定同源重组阳性克隆第53-54页
        4.3 讨论第54-58页
            4.3.1 Red重组系统基因置换方案第55-56页
            4.3.2 同源臂的设计第56-57页
            4.3.3 减少假阳性第57页
            4.3.4 含有Red系统的电击感受态的制备第57页
            4.3.5 电击转化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结 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 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源地下传热过程模拟计算及其温变特性分析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的喜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