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1-12页 |
·企业信用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 建设工程招标与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 第20-34页 |
·建设工程招标与信用风险相关概念概述 | 第20-24页 |
·建设工程招标 | 第20-21页 |
·信用风险概念与特征 | 第21-23页 |
·建设工程招标中的业主方承担的相关风险分析 | 第23-24页 |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比较研究与分析 | 第24-29页 |
·工程招标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择 | 第29-34页 |
·工程招标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 | 第29-30页 |
·本文对工程招标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信贷方式”评估投标企业信用风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 | 第31-34页 |
3 建设工程招标中的投标企业信用风险研究 | 第34-50页 |
·投标企业信用风险与特征 | 第34-35页 |
·投标企业信用风险与内涵 | 第34页 |
·投标企业信用风险特征 | 第34-35页 |
·投标企业信用评价与评价意义 | 第35-36页 |
·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 | 第35页 |
·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意义 | 第35-36页 |
·当前工程招标对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对当前工程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对策研究 | 第37-39页 |
·依据工程类别确立评价指标与专家选择标准 | 第39-41页 |
·工程类别与专家选择标准 | 第39-40页 |
·工程类别与指标选择标准 | 第40-41页 |
·评价指标的建立依据与指标集的构建 | 第41-50页 |
·评价指标的建立依据 | 第41-43页 |
·评价指标集构建 | 第43-46页 |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论述 | 第46-47页 |
·评价指标的含义 | 第47-50页 |
4 基于 AHP 的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66页 |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与基本步骤 | 第50-51页 |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50页 |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50-51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1-55页 |
·单一专家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1-54页 |
·专家群决策下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54-55页 |
·问卷设计与分析 | 第55-57页 |
·问卷设计 | 第55-56页 |
·数据收集 | 第56-57页 |
·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57-61页 |
·指标权重归总表 | 第61-62页 |
·工程类别差异对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影响与指标体系相容性和评价优势 | 第62-66页 |
·工程类别差异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的影响 | 第62-6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相容性与评价优势分析 | 第63-66页 |
5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第66-77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原理 | 第66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实施步骤 | 第66-67页 |
·工程招标中的投标案例分析 | 第67-74页 |
·本次评价的意义 | 第74-77页 |
6 工作总结及展望 | 第77-79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页 |
·局限性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8页 |
附录一 关于建设工程投标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调查 | 第86-90页 |
附录二 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标准 | 第90-91页 |
附录三 财务状况表 | 第91-92页 |
附录四 资格预审附加合格条件标准 | 第92-93页 |
附录五 评标委员会评标报告书 | 第93-94页 |
附录六 某小区工程一区工程施工技术标评议计分(总分:30 分) | 第94-95页 |
附录七 投标企业T81、T82 指标的财务状况模糊评价汇总表 | 第95-97页 |
附录八 二类、三类四类工程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权重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