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污泥厌氧消化与强化处理效果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污泥厌氧消化处理 | 第10-13页 |
1.2.2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强化方法 | 第14-16页 |
1.3 絮凝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现状 | 第16-21页 |
1.3.1 污水絮凝处理与絮凝污泥的产生 | 第16-19页 |
1.3.2 絮凝污泥厌氧消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絮凝污泥消化处理研究趋势 | 第21页 |
1.4.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1.4.2 未来研究趋势与方向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23-24页 |
2.1.1 间歇式厌氧消化试验装置 | 第23页 |
2.1.2 半连续式厌氧消化试验装置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絮凝污泥制取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2.2 间歇式厌氧消化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3 半连续式厌氧消化试验方法 | 第25页 |
2.2.4 污泥碱解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3.1 污水污泥来源 | 第26页 |
2.3.2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2.3.3 污泥絮体形态观察与分析 | 第27-28页 |
3 絮凝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研究 | 第28-54页 |
3.1 絮凝污泥制备 | 第28-35页 |
3.1.1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正交絮凝试验 | 第30-32页 |
3.1.4 复配絮凝试验 | 第32-33页 |
3.1.5 小结 | 第33-35页 |
3.2 絮凝污泥间歇厌氧消化 | 第35-45页 |
3.2.1 污泥配比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 第35-39页 |
3.2.2 初始pH值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3 温度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 絮凝污泥半连续厌氧消化 | 第45-52页 |
3.3.1 污泥有机物减量化效果分析 | 第45-49页 |
3.3.2 污泥消化产气量分析 | 第49-51页 |
3.3.3 pH、氨氮表征的系统稳定性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絮凝污泥碱解预处理强化厌氧消化效果研究 | 第54-66页 |
4.1 絮凝污泥碱解预处理效果研究 | 第54-58页 |
4.1.1 碱解对絮凝污泥液相特征影响 | 第54-56页 |
4.1.2 碱解对絮凝污泥固相特征影响 | 第56-57页 |
4.1.3 碱解处理对污泥絮体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 碱解预处理的厌氧强化消化效果研究 | 第58-64页 |
4.2.1 碱解强化污泥减量化效果 | 第58-61页 |
4.2.2 碱解对消化系统产气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3 碱解污泥消化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62-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剩余污泥强化絮凝污泥厌氧消化效果 | 第66-80页 |
5.1 混合比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 第66-71页 |
5.1.1 混合消化强化污泥减量化效果 | 第66-69页 |
5.1.2 不同混合比下的污泥产气量 | 第69-70页 |
5.1.3 不同混合污泥消化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5.2 投配率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 第71-78页 |
5.2.1 不同投配率下污泥减量化效果分析 | 第72-75页 |
5.2.2 投配率对产气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5.2.3 各系统pH、氨氮稳定性分析 | 第76-78页 |
5.3 两种强化方式消化效果对比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建议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