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植物区系的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植物区系概念 | 第13页 |
·植物区系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 | 第15页 |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研究历史 | 第15-23页 |
·国外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研究 | 第15-19页 |
·萌芽阶段(1689-1830 年) | 第15页 |
·快速发展阶段(1830 年-1940 年) | 第15-18页 |
·系统研究阶段(1940 年至今) | 第18-19页 |
·国内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研究 | 第19-23页 |
·初步发展阶段(1923-1949 年) | 第20-21页 |
·全面发展阶段(1949-1976 年) | 第21-22页 |
·系统研究阶段(1977 年至今)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研究材料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调查样地的选择 | 第24页 |
·野外采集与调查 | 第24-25页 |
·室内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 第25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5-27页 |
2 蒙古高原基本概况 | 第27-30页 |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地貌 | 第27-28页 |
·气候 | 第28页 |
·水文 | 第28页 |
·土壤 | 第28-29页 |
·植被 | 第29-30页 |
3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第30-78页 |
·种子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 第30-51页 |
·科的组成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 第30-38页 |
·科的数量统计及排序 | 第30-33页 |
·优势科和表征科的统计与分析 | 第33-37页 |
·单种科和单属科的统计与分析 | 第37-38页 |
·属的组成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 第38-46页 |
·属的数量统计及排序 | 第38-41页 |
·优势属和表征属的统计与分析 | 第41-46页 |
·单种属和仅含1 种属的分析 | 第46页 |
·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 第46-49页 |
·科的生活型分析 | 第46-47页 |
·属的生活型分析 | 第47-48页 |
·种的生活型分析 | 第48-49页 |
·水分生态型多样性分析 | 第49-51页 |
·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51-78页 |
·科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 第51-54页 |
·世界分布型 | 第53页 |
·热带分布型 | 第53-54页 |
·温带分布型 | 第54页 |
·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 第54-65页 |
·世界分布属 | 第56页 |
·热带分布属 | 第56-58页 |
·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 第57页 |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 第57页 |
·旧大陆热带分布 | 第57页 |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 第57页 |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 第57-58页 |
·热带亚洲分布 | 第58页 |
·温带分布属 | 第58-60页 |
·北温带分布 | 第58-59页 |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 第59页 |
·旧大陆温带分布 | 第59-60页 |
·温带亚洲分布 | 第60页 |
·地中海区-中亚分布属 | 第60-62页 |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 | 第61页 |
·中亚分布 | 第61-62页 |
·东亚分布属 | 第62页 |
·蒙古高原特有属 | 第62-65页 |
·种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 第65-78页 |
·世界种 | 第67页 |
·泛热带种 | 第67-68页 |
·北温带种 | 第68-69页 |
·旧大陆温带种 | 第69页 |
·欧洲-西伯利亚种 | 第69页 |
·温带亚洲种 | 第69-70页 |
·东亚种 | 第70-72页 |
·青藏高原种 | 第72页 |
·青藏-黄土-蒙古高原种 | 第72页 |
·古地中海种 | 第72-73页 |
·中亚种 | 第73页 |
·中亚-喜马拉雅种 | 第73-74页 |
·黑海-哈萨克斯坦-蒙古种 | 第74页 |
·中亚东部种 | 第74-75页 |
·阿尔泰山特有种 | 第75页 |
·蒙古种 | 第75-76页 |
·戈壁种 | 第76-78页 |
4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 第78-87页 |
·地史时期的古植物与古植被 | 第78-81页 |
·晚古生代的古植被 | 第78页 |
·中生代的古植被 | 第78-79页 |
·新生代的古植被 | 第79-80页 |
·第三纪的古植被 | 第79页 |
·第四纪的古植被 | 第79-80页 |
·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植被 | 第80-81页 |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比较 | 第81-87页 |
·科的比较 | 第81-83页 |
·属的比较 | 第83-84页 |
·分布型的比较 | 第84-87页 |
·北温带分布型的比较 | 第86-87页 |
5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的分区研究 | 第87-102页 |
·植物区系分区原则 | 第87页 |
·植物区系分区方法 | 第87-88页 |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分区 | 第88页 |
·各植物省主要植被类型 | 第88-97页 |
·萨彦山地泰加省 | 第88-90页 |
·外贝加尔山地泰加省 | 第90页 |
·阿尔泰山地草原省 | 第90-91页 |
·杭爱山地森林草原省 | 第91-92页 |
·达乌里-大兴安岭草原省 | 第92-93页 |
·北戈壁荒漠草原省 | 第93-94页 |
·中戈壁荒漠植物省 | 第94-95页 |
·西戈壁荒漠植物省 | 第95-96页 |
·黄土高原植物省 | 第96-97页 |
·蒙古高原各植物省间植物区系比较 | 第97-102页 |
·R/T 值分析 | 第97-98页 |
·区系谱分析 | 第98-102页 |
·聚类分析 | 第99-102页 |
6 蒙古高原植物资源的保育与可持续发展 | 第102-107页 |
·引言 | 第102页 |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 | 第102-107页 |
·珍稀濒危植物等级标准和保护级别的定量分析依据 | 第103-104页 |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等级标准 | 第103页 |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级别 | 第103-104页 |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统计及其濒危和保护级别 | 第104页 |
·濒危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104-105页 |
·濒危的内部原因 | 第104页 |
·濒危的外部原因 | 第104-105页 |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 第105-107页 |
·坚持以保护生境为主的就地保护之路 | 第105页 |
·坚持以种质资源保护为主的迁地保护之路 | 第105页 |
·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 | 第105-106页 |
·坚持走开发利用促保护之路 | 第106页 |
·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 | 第106页 |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 第106-10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13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种类较贫乏、多样性较低 | 第107页 |
·区系组成较为复杂 | 第107页 |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联系广泛 | 第107页 |
·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 第107-108页 |
·特有程度低 | 第108页 |
·植物生活型以草本为主,水分生态型以中生为主 | 第108页 |
·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一部分 | 第108-109页 |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 | 第109页 |
·讨论 | 第109-112页 |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作用 | 第109页 |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9-112页 |
·展望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附录 | 第124-224页 |
作者简介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