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冷害 | 第14-17页 |
1.1.1 冷害的类型 | 第14-15页 |
1.1.2 冷害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1.2.1 膜上脂类相变引起的与膜结合酶的失活 | 第15页 |
1.1.2.2 改变了膜的通透性 | 第15-16页 |
1.1.2.3 对光合与呼吸的影响 | 第16页 |
1.1.3 冷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 组蛋白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组蛋白修饰 | 第17页 |
1.2.2 组蛋白甲基化 | 第17-18页 |
1.2.3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JMJ 类蛋白 | 第18-20页 |
1.3 JMJ15 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 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1 玉米遗传转化的方法 | 第23-25页 |
1.4.2 玉米遗传转化常用受体 | 第25-26页 |
1.5 转化植株的鉴定 | 第26-28页 |
1.5.1 标记基因的使用 | 第26-27页 |
1.5.2 分子检测 | 第27-28页 |
1.5.3 免疫技术 | 第28页 |
1.6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2章 JMJ15 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 | 第30-65页 |
2.1 JMJ15 基因的克隆 | 第30-3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2.2 JMJ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页 |
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41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2.4 JMJ15 植物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41-47页 |
2.4.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2.5 JMJ15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47-48页 |
2.5.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2.5.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2.6 结果与分析 | 第48-62页 |
2.6.1 RNA 的提取 | 第48-49页 |
2.6.2 JMJ15 基因的克隆 | 第49-50页 |
2.6.3 JMJ15 的保守域分析 | 第50-51页 |
2.6.4 JMJ15 基因理化性质分析 | 第51页 |
2.6.5 蛋白的疏水性预测以及跨膜区预测 | 第51-52页 |
2.6.6 JMJ15 的亚细胞位置预测 | 第52页 |
2.6.7 三级同源建模 | 第52-53页 |
2.6.8 蛋白同源性比对 | 第53页 |
2.6.9 亲缘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2.6.10 PBI 121-JMJ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54页 |
2.6.11 植物表达载体 35S::JMJ15 的构建 | 第54-55页 |
2.6.12 JMJ15 基因正反义片段的克隆 | 第55-56页 |
2.6.13 正义片段与反义片断的酶切、回收 | 第56页 |
2.6.14 PTCK303-JMJ(+)(-)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56-57页 |
2.6.15 酶切、回收 | 第57-58页 |
2.6.16 大片段与 pCAMB3301 载体的连接及鉴定 | 第58-59页 |
2.6.17 启动子 JMJP 的克隆 | 第59-60页 |
2.6.18 JMJ15 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62页 |
2.7 小结与讨论 | 第62-65页 |
2.7.1 小结 | 第62-63页 |
2.7.2 讨论 | 第63-65页 |
第3章 JMJ15 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65-84页 |
3.1 玉米不同时间冷处理 JMJ15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65-6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3.2 JMJ15 基因转化拟南芥的研究 | 第68-7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68-6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69-72页 |
3.3 JMJ15 基因拟南芥 T-DNA 插入突变体的研究 | 第72-75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3.3.2 实验试剂 | 第72-73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3.4.1 冷胁迫下 JMJ15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75-76页 |
3.4.2 JMJ15 基因转化拟南芥进行功能验证 | 第76-78页 |
3.4.3 JMJ15 基因拟南芥 T-DNA 插入突变体的研究及功能验证 | 第78-81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81-84页 |
3.5.1 小结 | 第81页 |
3.5.2 讨论 | 第81-84页 |
第4章 JMJ15 基因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84-96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84页 |
4.1.1 菌株与表达载体 | 第84页 |
4.1.2 受体材料 | 第84页 |
4.2 试验仪器及药品 | 第84-86页 |
4.2.1 仪器设备 | 第84页 |
4.2.2 药品 | 第84-85页 |
4.2.3 培养基配方 | 第85-86页 |
4.3 以幼胚为受体的遗传转化 | 第86-87页 |
4.3.1 侵染幼胚前的准备工作 | 第86页 |
4.3.2 农杆菌侵染幼胚 | 第86页 |
4.3.3 再生植株分子检测 | 第86-87页 |
4.4 以胚性愈伤为受体的遗传转化 | 第87-88页 |
4.4.1 胚性愈伤的诱导 | 第87页 |
4.4.2 农杆菌侵染胚性愈伤 | 第87-88页 |
4.4.3 PCR 检测 | 第88页 |
4.5 花粉管通道法 | 第88-89页 |
4.5.1 质粒 DNA 的准备 | 第88页 |
4.5.2 质粒 DNA 的注入 | 第88-89页 |
4.5.3 抗性植株的筛选 | 第89页 |
4.5.4 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89页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4.6.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89-92页 |
4.6.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 JMJ15 基因 | 第92-94页 |
4.7 小结与讨论 | 第94-96页 |
4.7.1 小结 | 第94页 |
4.7.2 讨论 | 第94-96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