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语言与认知交互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21页 |
1.1.1 语言与思维 | 第12-16页 |
1.1.1.1 语言相对论假设 | 第12-14页 |
1.1.1.2 新沃尔夫主义 | 第14-16页 |
1.1.2 语言与情绪 | 第16-18页 |
1.1.2.1 语言意义相对性 | 第16页 |
1.1.2.2 语言情境论假设 | 第16-18页 |
1.1.3 语言与音乐 | 第18-20页 |
1.1.3.1 语言与音乐关系的争论 | 第18-19页 |
1.1.3.2 共享结构整合资源假设 | 第19-20页 |
1.1.4 研究语言与认知交互的意义 | 第20-21页 |
1.2 语言与认知交互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1-30页 |
1.2.1 语言与思维 | 第21-25页 |
1.2.1.1 语言与颜色认知 | 第21-22页 |
1.2.1.2 语言与数字认知 | 第22-23页 |
1.2.1.3 语言与空间认知 | 第23-24页 |
1.2.1.4 语言与错误信念 | 第24-25页 |
1.2.2 语言与情绪 | 第25-27页 |
1.2.2.1 语言与情绪知觉 | 第25-26页 |
1.2.2.2 语言与情绪分类 | 第26-27页 |
1.2.2.3 语言与情感评价 | 第27页 |
1.2.3 语言与音乐 | 第27-30页 |
1.2.3.1 语言与音乐的音高 | 第27-28页 |
1.2.3.2 语言与音乐的节奏 | 第28-29页 |
1.2.3.3 语言与音乐的句法 | 第29页 |
1.2.3.4 语言与音乐的意义 | 第29-30页 |
1.2.4 小结 | 第30页 |
1.3 本文主要的贡献与创新 | 第30-33页 |
1.3.1 语言与风险决策的研究 | 第31页 |
1.3.2 语言与情感性社会评价的研究 | 第31-32页 |
1.3.3 语言的辅音与音乐的音高的交互研究 | 第32-33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语言调节风险决策的脑电研究 | 第35-5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5-39页 |
2.1.1 语言相对性及其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2.1.2 决策中的语言相对性效应研究 | 第36-37页 |
2.1.3 反馈的加工及其神经机制 | 第37-39页 |
2.1.4 问题的提出 | 第3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2.2.1 被试 | 第39-40页 |
2.2.2 刺激 | 第40-41页 |
2.2.3 程序 | 第41-42页 |
2.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42-44页 |
2.2.4.1 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42页 |
2.2.4.2 脑电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42-44页 |
2.3 结果 | 第44-49页 |
2.3.1 行为结果 | 第44-46页 |
2.3.1.1 选择参与博弈的比率 | 第44-46页 |
2.3.1.2 反应时 | 第46页 |
2.3.2 脑电结果 | 第46-49页 |
2.4 讨论 | 第49-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语言影响情感评价的磁共振研究 | 第54-7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4-61页 |
3.1.1 语言情境论假设 | 第54-55页 |
3.1.2 关于语言情境效应的研究 | 第55-57页 |
3.1.3 社会评价中的语言情境效应 | 第57-58页 |
3.1.4 情感性社会评价的神经机制 | 第58-59页 |
3.1.5 问题的提出 | 第59-6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61-66页 |
3.2.1 被试 | 第61-62页 |
3.2.2 刺激 | 第62-63页 |
3.2.3 设计与程序 | 第63-64页 |
3.2.4 磁共振数据采集 | 第64-65页 |
3.2.5 磁共振数据分析 | 第65-66页 |
3.3 结果 | 第66-73页 |
3.3.1 行为结果 | 第66-68页 |
3.3.2 成像结果 | 第68-73页 |
3.3.2.1 全脑分析 | 第68-72页 |
3.3.2.2 功能连接分析 | 第72-73页 |
3.4 讨论 | 第73-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辅音与音高交互加工的脑电研究 | 第77-94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77-83页 |
4.1.1 语言与音乐关系的讨论 | 第77-79页 |
4.1.2 语言与音乐关系的研究 | 第79-81页 |
4.1.3 问题的提出 | 第81-8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83-86页 |
4.2.1 被试 | 第83页 |
4.2.2 刺激 | 第83-84页 |
4.2.3 程序 | 第84-85页 |
4.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85-86页 |
4.3 结果 | 第86-90页 |
4.3.1 失匹配负波 | 第86-88页 |
4.3.2 失匹配负波的可加性 | 第88-90页 |
4.3.3 行为控制实验 | 第90页 |
4.4 讨论 | 第90-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4-9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