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课题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D2D通信及协作安全相关技术概述 | 第16-24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D2D通信技术 | 第16-20页 |
2.2.1 D2D通信技术的提出 | 第16-17页 |
2.2.2 D2D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3 分簇技术 | 第20-21页 |
2.3.1 传统分簇方法 | 第20页 |
2.3.2 D2D通信中的分簇方法 | 第20-21页 |
2.4 协作安全技术 | 第21-23页 |
2.4.1 物理层安全 | 第21-22页 |
2.4.2 协作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无线接入网中的D2D成簇方案 | 第24-39页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25-26页 |
3.3 基于Admission Policy的D2D成簇方案 | 第26-32页 |
3.3.1 中国餐馆过程CRP | 第27页 |
3.3.2 相互吸引函数 | 第27-30页 |
3.3.3 D2D成簇过程 | 第30-31页 |
3.3.4 系统总容量 | 第31-32页 |
3.4 D2D簇的簇头选择方案 | 第32-34页 |
3.4.1 选择函数 | 第32-33页 |
3.4.2 D2D簇的可靠通信能力 | 第33-34页 |
3.5 D2D簇动态调整机制 | 第34页 |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6.1 仿真实验1:D2D成簇方案性能验证 | 第35-37页 |
3.6.2 仿真实验2:簇头选择方案性能验证 | 第37-38页 |
3.7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D2D簇内外窃听抑制研究 | 第39-59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39-41页 |
4.3 D2D簇内窃听抑制方案 | 第41-47页 |
4.3.1 节点间载波信号同步 | 第42-43页 |
4.3.2 联合中继干扰方案 | 第43-47页 |
4.4 D2D簇内外窃听抑制方案 | 第47-53页 |
4.4.1 安全速率等级 | 第48页 |
4.4.2 安全速率 | 第48-52页 |
4.4.3 最优中继和干扰节点选择 | 第52-53页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5.1 仿真实验1:D2D簇内窃听抑制方案性能验证 | 第54-55页 |
4.5.2 仿真实验2:D2D簇内外窃听抑制方案性能验证 | 第55-58页 |
4.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