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认知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网络 | 第9-11页 |
1.1.2 发送端具有认知边信息的编译码方案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认知无线网络概述 | 第15-23页 |
2.1 认知无线网络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认知无线网络的分类 | 第16-18页 |
2.2.1 Interweave模式 | 第16页 |
2.2.2 Underlay模式 | 第16-17页 |
2.2.3 Overlay模式 | 第17页 |
2.2.4 三种模式的特征总结和比较 | 第17-18页 |
2.3 Overlay模式的认知无线网络 | 第18-22页 |
2.3.1 发送端认知边信息的使用 | 第18-19页 |
2.3.2 认知无线网络信道模型 | 第19-20页 |
2.3.3 认知无线网络的编码方案及信道容量 | 第20-22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脏纸编码算法的研究 | 第23-36页 |
3.1 脏纸编码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3.2 脏纸编码的信道容量 | 第24-27页 |
3.3 认知无线网络中的脏纸编码方案 | 第27-35页 |
3.3.1 基于IRA码和TCQ的脏纸编码方案 | 第27-29页 |
3.3.2 基于多级LDPC码和TCQ的脏纸编码方案 | 第29-33页 |
3.3.3 基于非系统IRA码和TCQ的脏纸编码方案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单从用户认知无线信道中的脏纸编码方案 | 第36-45页 |
4.1 单从用户认知无线信道模型 | 第36-37页 |
4.2 脏纸编码方案的设计 | 第37-41页 |
4.2.1 从用户发送端编码器的设计 | 第38-39页 |
4.2.2 从用户接收端译码器的设计 | 第39页 |
4.2.3 成型码选择器的设计 | 第39-40页 |
4.2.4 复杂度分析 | 第40-41页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1-44页 |
4.3.1 主用户仿真参数设置 | 第41页 |
4.3.2 从用户仿真参数设置 | 第41-42页 |
4.3.3 未使用成型码选择器时的脏纸编码方案性能 | 第42-43页 |
4.3.4 使用成型码选择器时的脏纸编码方案性能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多从用户MIMO认知无线信道中的脏纸编码方案 | 第45-56页 |
5.1 多从用户MIMO认知无线信道模型 | 第45-47页 |
5.2 脏纸编码方案的设计 | 第47-51页 |
5.2.1 迫零脏纸编码算法的设计 | 第47-48页 |
5.2.2 从用户发送端编码器的设计 | 第48-50页 |
5.2.3 从用户接收端译码器的设计 | 第50页 |
5.2.4 等效噪声和标量因子的研究 | 第50-51页 |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1-54页 |
5.3.1 主用户仿真参数设置 | 第51页 |
5.3.2 从用户仿真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5.3.3 不同成型码实例下的脏纸编码方案性能 | 第52-53页 |
5.3.4 联合格成型技术对脏纸编码方案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56-57页 |
6.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