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64页 |
1.1 适配体 | 第18-34页 |
1.1.1 概述 | 第18页 |
1.1.2 适配体的SELEX筛选 | 第18-21页 |
1.1.2.1 蛋白筛选(Protein-SELEX) | 第18-19页 |
1.1.2.2 细胞筛选(Cell-SELEX) | 第19-20页 |
1.1.2.3 活体内筛选(In vivo SELEX) | 第20-21页 |
1.1.3 适配体的应用 | 第21-34页 |
1.1.3.1 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 | 第22-29页 |
1.1.3.1.1 光学检测 | 第22-26页 |
1.1.3.1.2 电化学检测 | 第26-28页 |
1.1.3.1.3 质量敏感型检测 | 第28-29页 |
1.1.3.2 适配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29-33页 |
1.1.3.3 适配体在对映体分离中的应用 | 第33页 |
1.1.3.4 适配体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1.2 量子点 | 第34-43页 |
1.2.1 概述 | 第34页 |
1.2.2 量子点的性质 | 第34-35页 |
1.2.3 量子点的制备 | 第35-38页 |
1.2.3.1 有机相高温合成 | 第36页 |
1.2.3.2 水相无机合成 | 第36-38页 |
1.2.3.2.1 传统水相制备方法 | 第36-37页 |
1.2.3.2.2 微波辐射法 | 第37-38页 |
1.2.4 量子点在分析领域的应用 | 第38-43页 |
1.2.4.1 DNA检测 | 第38-39页 |
1.2.4.2 蛋白质分析 | 第39-40页 |
1.2.4.3 生物成像 | 第40-43页 |
1.3 银纳米簇 | 第43-52页 |
1.3.1 概述 | 第43页 |
1.3.2 银纳米簇的合成 | 第43-46页 |
1.3.2.1 有机物稳定的银纳米簇 | 第44-45页 |
1.3.2.2 树状型化合物、聚合物和小分子稳定的银纳米簇 | 第45-46页 |
1.3.2.3 DNA、多肽和蛋白稳定的银纳米簇 | 第46页 |
1.3.3 银纳米簇的应用 | 第46-52页 |
1.3.3.1 银纳米簇传感器 | 第47-50页 |
1.3.3.1.1 金属离子检测 | 第47-48页 |
1.3.3.1.2 半胱氨酸检测 | 第48页 |
1.3.3.1.3 基因检测和单碱基突变识别 | 第48-50页 |
1.3.3.1.4 蛋白质检测 | 第50页 |
1.3.3.2 银纳米簇的生物成像应用 | 第50-52页 |
1.4 本论文的出发点和主要工作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第二章 基于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的竞争型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的构建 | 第64-80页 |
摘要 | 第64页 |
2.1 前言 | 第64-6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6-7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66-67页 |
2.2.2 仪器与表征 | 第67页 |
2.2.3 DNA适配体合成 | 第67页 |
2.2.4 MPA包裹CdTe量子点的制备 | 第67-68页 |
2.2.5 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的制备 | 第68页 |
2.2.6 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的构建与电化学测定 | 第68-69页 |
2.2.7 细胞培养 | 第69页 |
2.2.8 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对MCF-7细胞的特异性识别 | 第69页 |
2.2.9 细胞成像 | 第69-7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5页 |
2.3.1 CdTe量子点和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的表征 | 第70-71页 |
2.3.2 电化学方法构建细胞传感器 | 第71-72页 |
2.3.3 互补DNA和适配体用量的优化 | 第72-73页 |
2.3.4 细胞检测 | 第73-74页 |
2.3.5 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与MCF-7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共聚焦成像 | 第74-75页 |
2.4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第三章 基于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的蛋白免疫印迹用于多蛋白检测 | 第80-97页 |
摘要 | 第80页 |
3.1 前言 | 第80-8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2-85页 |
3.2.1 试剂和材料 | 第82-83页 |
3.2.2 PEG修饰CdTe量子点的制备 | 第83-84页 |
3.2.3 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的制备 | 第84页 |
3.2.4 Western Blot分析 | 第84-85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85-92页 |
3.3.1 量子点在复杂样品中非特异性结合的降低 | 第85-86页 |
3.3.2 适配体-量子点结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86-87页 |
3.3.3 单组份检测 | 第87-89页 |
3.3.4 双蛋白检测 | 第89-91页 |
3.3.5 三蛋白检测 | 第91页 |
3.3.6 可调控颜色检测单一目标物 | 第91-92页 |
3.4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四章 利用适配体功能化的银纳米簇DNA探针构建结合诱导荧光恢复体系检测蛋白 | 第97-112页 |
摘要 | 第97页 |
4.1 前言 | 第97-9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9-10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9页 |
4.2.2 仪器与表征 | 第99页 |
4.2.3 银纳米簇的制备 | 第99-100页 |
4.2.4 凝胶电泳分析 | 第100页 |
4.2.5 生物样品中凝血酶的检测 | 第100-10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8页 |
4.3.1 杂交碱基数目的优化 | 第101-102页 |
4.3.2 适配体与凝血酶三元复合物的形成与表征 | 第102-104页 |
4.3.3 探针浓度与比例的优化 | 第104-105页 |
4.3.4 缓冲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优化 | 第105-107页 |
4.3.5 特异性实验 | 第107页 |
4.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107-108页 |
4.4 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利用适配体功能化的银纳米簇DNA探针构建均相竞争型荧光体系用于蛋白检测 | 第112-128页 |
摘要 | 第112页 |
5.1 前言 | 第112-11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4-116页 |
5.2.1 试剂与材料 | 第114-115页 |
5.2.2 仪器和表征 | 第115页 |
5.2.3 竞争型荧光体系的制备 | 第115页 |
5.2.4 凝胶分析 | 第115-11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2页 |
5.3.1 核酸序列的优化 | 第116-119页 |
5.3.2 间隔碱基长度(spacer)的优化 | 第119-120页 |
5.3.3 NC Probe Rd与G-rich TAP间的比例优化 | 第120-121页 |
5.3.4 缓冲溶液优化 | 第121-122页 |
5.4 凝血酶的检测 | 第122-123页 |
5.5 特异性测试 | 第123-124页 |
5.6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一步法制备适配体功能化的银纳米簇及其在细胞特异性成像中的应用 | 第128-147页 |
摘要 | 第128页 |
6.1 前言 | 第128-13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0-133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130-131页 |
6.2.2 仪器与表征 | 第131页 |
6.2.3 荧光银纳米簇的合成 | 第131页 |
6.2.4 圆二色谱测定 | 第131页 |
6.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131-132页 |
6.2.6 细胞培养 | 第132页 |
6.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 | 第132页 |
6.2.8 Z轴扫描 | 第132-133页 |
6.2.9 MTT实验 | 第13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1页 |
6.3.1 适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簇的制备 | 第133-134页 |
6.3.2 NC-AS1411-T5稳定银纳米簇的表征 | 第134-136页 |
6.3.3 NC-AS1411-T5稳定银纳米簇用于细胞核染色 | 第136-138页 |
6.3.4 MTT实验 | 第138-139页 |
6.3.5 不同适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簇的设计制备 | 第139-141页 |
6.4 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附录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