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3 概念定义 | 第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5 篇章结构 | 第9页 |
1.6 可能创新点 | 第9-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2.1 理论渊源 | 第11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3 佛教寺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经验回顾 | 第15-21页 |
3.1 制度保障 | 第15页 |
3.1.1 统治阶级把倡导佛教视作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 | 第15页 |
3.1.2 当前的宗教政策为佛教发展提供了体制环境 | 第15页 |
3.2 文化保障 | 第15-17页 |
3.2.1 佛教让人有敬畏感 | 第15-16页 |
3.2.2 佛教宣扬的来世概念使人神往 | 第16页 |
3.2.3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 第16页 |
3.2.4 佛教的愿景和价值观使人愿意追随 | 第16-17页 |
3.3 管理改良 | 第17-21页 |
3.3.1 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演变 | 第17页 |
3.3.2 百丈清规的确立 | 第17-19页 |
3.3.3 佛教通过社会化做到与时代接轨 | 第19-21页 |
4 灵隐寺的管理实践 | 第21-35页 |
4.1 抓管理的必然性 | 第21-22页 |
4.2 管理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 第22-23页 |
4.3 管理的具体手法 | 第23-32页 |
4.3.1 管理层率先垂范——即领导力的发挥 | 第23-24页 |
4.3.2 寺院维护层级组织的管理秩序——即战斗力的孕育 | 第24-25页 |
4.3.3 寺院推动指令畅通——即执行力的建设 | 第25页 |
4.3.4 寺院关注僧人团队精神——即凝聚力的培养 | 第25-30页 |
4.3.5 寺院敦促僧人进行反思和忏悔——即思考力的打造 | 第30-31页 |
4.3.6 寺院狠抓教育和学习——即学习力的推广 | 第31-32页 |
4.4 寺院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对策 | 第32-35页 |
4.4.1 管理人员的准行政化 | 第32-33页 |
4.4.2 接班人问题 | 第33-35页 |
5 借鉴佛教寺院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政府等行政效率 | 第35-41页 |
5.1 企业、政府部门和大众的问题剖析 | 第35-38页 |
5.1.1 企业的价值观建设滞后 | 第35-37页 |
5.1.2 政府部门自身定位出现偏差 | 第37页 |
5.1.3 组织成员的团结互信比较欠缺 | 第37-38页 |
5.2 对企业的建议:用高尚价值观和愿景引领事业 | 第38-39页 |
5.3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要切实找准自身定位 | 第39页 |
5.4 对大众的建议:要真正树立起团队精神 | 第39-41页 |
6 结论 | 第41-43页 |
6.1 管理机制的有效是寺院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所在 | 第41页 |
6.2 本文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