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胞内物质分离鉴定及SOD基因克隆表达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 短短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0页
        1.1 形态学特性第10页
        1.2 分类第10页
    2 短短芽胞杆菌功能基因的研究第10-13页
        2.1 全基因组研究第10页
        2.2 巯基-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基因bdb第10-11页
        2.3 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aldB第11页
        2.4 耐碱性木聚糖酶基因xylB第11页
        2.5 短杆菌酪肽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第11-12页
        2.6 细胞壁基因第12-13页
        2.7 dnaK基因第13页
        2.8 hps和phi基因第13页
    3 短短芽胞杆菌的应用第13-15页
        3.1 作为分泌表达外源蛋白的宿主第13-14页
        3.2 生物防治第14页
        3.3 微生物降解第14页
        3.4 其它方面的应用第14-15页
    4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研究现状第15页
    5 SOD酶基因研究进展第15页
    6 研究意义第15-17页
第二章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胞内物质提取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第17-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7-18页
        1.1 材料第17页
            1.1.1 供试菌株第17页
            1.1.2 试剂与仪器第17页
        1.2 方法第17-18页
            1.2.1 单因素条件摸索第18页
            1.2.2 细胞破碎情况测定第18页
            1.2.3 响应面试验设计第1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8-24页
        2.1 不同超声条件对其吸光值的影响第18-20页
        2.2 不同超声波条件下所得物质质量的显著差异分析第20-21页
            2.2.1 超声时间第20页
            2.2.2 超声功率第20-21页
            2.2.3 料液比对第21页
        2.3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破碎条件及结果第21-24页
            2.3.1 响应面试验设计第21-22页
            2.3.2 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第22页
            2.3.3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第22-23页
            2.3.4 响应面的分析第23-24页
    3 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胞内物质分离及鉴定第26-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页
        1.1 材料第26页
            1.1.1 供试菌株第26页
            1.1.2 试剂与仪器第26页
        1.2 方法第26页
            1.2.1 菌体收集第26页
            1.2.2 菌体破碎及胞内物质提取第26页
            1.2.3 GC-MS分析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7页
        2.1 不同超声时间所得物质的成分分析第26-30页
        2.2 不同超声功率所得物质的成分分析第30-33页
        2.3 不同料液比所得物质的成分分析第33-37页
    3 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中SOD基因克隆及表达第39-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6页
        1.1 材料第39-42页
            1.1.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39-40页
            1.1.2 试剂第40-42页
            1.1.3 试验器材第42页
        1.2 方法第42-46页
            1.2.1 SOD基因克隆第42-44页
            1.2.2 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中SOD基因一级结构预测及分析第44页
            1.2.3 pET-28a/SOD重组质粒载体构建第44-45页
            1.2.4 pET-28a/SOD重组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及检测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7页
        2.1 SOD基因克隆第46-51页
            2.1.1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第46页
            2.1.2 SOD开放阅读框的获得第46-47页
            2.1.3 SOD基因产物回收第47-48页
            2.1.4 SOD基因克隆及阳性克隆子的验证第48-49页
            2.1.5 阳性克隆子测序结果及在线比对第49-51页
        2.2 SOD蛋白一级结构预测及分析第51-54页
            2.2.1 SOD酶蛋白一级结构在线比对第51-52页
            2.2.2 短短芽胞杆菌中SOD酶在线比对第52页
            2.2.3 SOD酶理化性质和一级结构分析第52-53页
            2.2.4 SOD蛋白质结构域分析第53-54页
        2.3 pET-28a/SOD重组质粒构建第54-55页
            2.3.1 pET-28a/SOD重组质粒连接及转化第54-55页
            2.3.2 pET-28a/SOD重组质粒验证第55页
        2.4 SOD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第55-57页
    3 讨论第57-58页
第五章 MnSOD原核表达条件优化第58-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1.1 材料第58页
            1.1.1 供试菌株第58页
            1.1.2 试剂与仪器第58页
        1.2 方法第58-61页
            1.2.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8-59页
            1.2.2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59页
            1.2.3 氮蓝四唑法测SOD酶活性第59-60页
            1.2.4 重组蛋白表达单因素条件优化第60页
            1.2.5 最陡爬坡试验第60-61页
            1.2.6 响应面试验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70页
        2.1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第61-62页
        2.2 重组蛋白表达单因素条件优化第62-66页
            2.2.1 诱导温度对SOD蛋白表达的影响第62-63页
            2.2.2 IPTG浓度对SOD蛋白表达的影响第63-64页
            2.2.3 诱导前菌体浓度对SOD蛋白表达的影响第64页
            2.2.4 亚铁离子浓度对SOD蛋白表达影响第64-65页
            2.2.5 Mn离子浓度对SOD蛋白表达影响第65页
            2.2.6 诱导时间对SOD蛋白表达影响第65-66页
        2.3 重组蛋白表达的最陡爬坡实验第66-67页
        2.4 中心组合试验第67-70页
            2.4.1 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第67-68页
            2.4.2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第68-69页
            2.4.3 响应面的分析第69-70页
    3 讨论第70-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历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养硝化细菌的筛选及硝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小菜蛾hsp90和hsp20基因克隆及热激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