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典型案例的引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一)帅英骗保案及退货运费险案 | 第10-11页 |
(二)引申出的问题:保险标的及保 险合同有效性与保险诈骗罪的关系 | 第11-14页 |
二、“虚构保险标的”及其样态 | 第14-22页 |
(一)保险标的及其要素 | 第14-18页 |
1、保险标的的概念及其引申 | 第14-17页 |
2、保险标的的成立要素 | 第17-18页 |
(二)“虚构保险标的”及其不同学说 | 第18-19页 |
(三)实务中“虚构保险标的”的几种样态 | 第19-22页 |
1、关于虚构保险利益 | 第19-20页 |
2、关于隐瞒危险程度 | 第20-21页 |
3、关于恶意虚报年龄 | 第21-22页 |
三、保险诈骗罪及其认定中出现的问题 | 第22-31页 |
(一)保险诈骗罪的概念分析 | 第23-24页 |
(二)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 第24-30页 |
(三)保险诈骗罪的立法模式及其缺陷 | 第30-31页 |
四、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对保险诈骗罪认定的影响 | 第31-39页 |
(一)不可抗辩条款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 第32-35页 |
1、不可抗辩条款的概念 | 第32-33页 |
2、不可抗辩条款的起源 | 第33-34页 |
3、不可抗辩条款在我国立法中的确立和发展 | 第34-35页 |
(二)不可抗辩条款对保险诈骗罪的影响 | 第35-39页 |
1、从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意图看其对保险诈骗罪的影响 | 第36-38页 |
2、从不可抗辩条款的法律效果看其对保险诈骗罪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五、“虚构保险标的”型诈骗行为的刑民交叉 | 第39-53页 |
(一)刑法与民法的关系 | 第40页 |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分析 | 第40-42页 |
1、同一行为的法律规定不同引起的刑民交叉案件 | 第41页 |
2、具有牵连性的不同法律事实引起的刑民交叉案件 | 第41页 |
3、同一法律事实引起的程序上的刑民交叉案件 | 第41-42页 |
(三)实体性刑民交叉案件优先考虑前置法 | 第42-45页 |
1、刑法一次性评价的缺陷 | 第42-43页 |
2、刑法的谦抑性及规范性要求认定犯罪时应遵循刑法的二次性评价原理 | 第43-45页 |
(四)虚构保险标的及骗取保险金与虚构保险标的型保险诈骗罪之关系 | 第45-48页 |
(五)对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的性质认定 | 第48-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