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村落特质影响下的民俗文化园空间布局研究--以杨陵后稷民俗文化园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1.2.1. 民俗文化园 | 第12-13页 |
1.2.2. 空间布局 | 第13-14页 |
1.2.3. 关中传统村落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民俗文化园 | 第15-18页 |
1.3.2. 关于“空间布局”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1.3.3. 关于“关中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3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8. 组织结构 | 第24-26页 |
2. 民俗文化园概述 | 第26-38页 |
2.1. 民俗文化园产生的背景 | 第26-27页 |
2.1.1. 民俗旅游的兴起 | 第26页 |
2.1.2. 传统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 | 第26页 |
2.1.3. 民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 第26-27页 |
2.2. 民俗文化园的构成与特点 | 第27-28页 |
2.2.1. 民俗文化园的构成 | 第27页 |
2.2.2. 民俗文化园的特点 | 第27-28页 |
2.2.3. 民俗文化园与主题公园的区别 | 第28页 |
2.3. 民俗文化园的文化内涵 | 第28-31页 |
2.3.1. 民俗文化活动的属性 | 第28-29页 |
2.3.2. 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 | 第29-31页 |
2.4. 民俗文化园与关中传统村落的关系 | 第31-33页 |
2.4.1. 相似之处 | 第31页 |
2.4.2. 不同之处 | 第31-33页 |
2.4.3. 功能的转换 | 第33页 |
2.5. 民俗文化与民俗空间 | 第33-35页 |
2.5.1. 建构性与符号性 | 第33页 |
2.5.2. 场景性与程序性 | 第33-34页 |
2.5.3. 关中民俗与民俗空间 | 第34-35页 |
2.6. 现有民俗文化园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2.6.1. 建设——重物质轻精神 | 第36页 |
2.6.2. 内容——重表象轻内涵 | 第36页 |
2.6.3. 策略——重开发轻保护 | 第36-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关中传统村落特质研究 | 第38-72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8-41页 |
3.1.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38-40页 |
3.1.2. 传统村落的特质与内容 | 第40-41页 |
3.2. 传统村落调研与分析 | 第41-53页 |
3.2.1. 韩城党家村 | 第41-45页 |
3.2.2. 富平莲湖村 | 第45-49页 |
3.2.3. 合阳灵泉村 | 第49-53页 |
3.3. 关中传统村落特质的内在因素 | 第53-56页 |
3.3.1. 自然因素 | 第53-54页 |
3.3.2. 社会因素 | 第54-56页 |
3.4. 形态特征与空间感受 | 第56-62页 |
3.4.1. 形态意向 | 第56-57页 |
3.4.2. 美学特征 | 第57-59页 |
3.4.3. 空间体验 | 第59-62页 |
3.5. 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3.5.1. 静态结构 | 第62-63页 |
3.5.2. 动态结构 | 第63-64页 |
3.6. 村落空间布局分析 | 第64-70页 |
3.6.1. 入口空间 | 第64-66页 |
3.6.2. 公共空间 | 第66-68页 |
3.6.3. 街巷空间 | 第68-69页 |
3.6.4. 其他公共空间 | 第69-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关中民俗文化园调研与分析 | 第72-118页 |
4.1 袁家村——关中民俗体验地 | 第72-84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72页 |
4.1.2. 总体布局 | 第72-73页 |
4.1.3. 空间布局研究 | 第73-82页 |
4.1.4. 调查问卷分析 | 第82-83页 |
4.1.5. 调研评价 | 第83-84页 |
4.2 沙沙河——中国第一水街 | 第84-98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84页 |
4.2.2. 总体布局 | 第84-85页 |
4.2.3. 空间布局特征 | 第85-96页 |
4.2.4. 调查问卷分析 | 第96-97页 |
4.2.5. 调研评价 | 第97-98页 |
4.3 关中民俗博物院 | 第98-109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98页 |
4.3.2. 总体布局 | 第98-99页 |
4.3.3. 空间布局特征 | 第99-107页 |
4.3.4. 调查问卷分析 | 第107-108页 |
4.3.5. 调研总结 | 第108-109页 |
4.4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 第109-116页 |
4.4.1. 项目概况 | 第109页 |
4.4.2. 总体布局 | 第109-110页 |
4.4.3. 空间布局特征 | 第110-115页 |
4.4.4. 调查问卷整理及分析 | 第115-116页 |
4.4.5. 综合评价 | 第116页 |
4.5 总结与分析 | 第116-11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5.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园空间布局研究 | 第118-134页 |
5.1.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园空间特质总结 | 第118-119页 |
5.1.1. 独特的地域性 | 第118页 |
5.1.2. 功能的多样性 | 第118页 |
5.1.3. 主题的明确性 | 第118-119页 |
5.2. 民俗文化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 第119-121页 |
5.2.1. 设计理念 | 第119页 |
5.2.2. 设计原则——整体化原则 | 第119-120页 |
5.2.3. 设计原则——人文性原则 | 第120页 |
5.2.4. 设计原则——时代性原则 | 第120-121页 |
5.2.5. 设计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 第121页 |
5.3. 空间布局策略——场所的延续性 | 第121-130页 |
5.3.1. 空间元素的一致 | 第121-122页 |
5.3.2. 道路结构的同构 | 第122-125页 |
5.3.3. 街巷空间的同构 | 第125-128页 |
5.3.4. 入口空间的模仿 | 第128页 |
5.3.5. 生活空间的转化 | 第128-129页 |
5.3.6. 民俗空间的传袭 | 第129-130页 |
5.4. 空间布局策略——环境的认同感 | 第130-133页 |
5.4.1. 建筑形制的运用 | 第130-132页 |
5.4.2. 自然环境的借鉴 | 第132-133页 |
5.4.3. 民俗物件的引入 | 第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6. 项目实践——杨陵后稷民俗文化园设计 | 第134-162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134-140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134页 |
6.1.2. 区位分析 | 第134页 |
6.1.3. 政策背景 | 第134-135页 |
6.1.4. 基地及周边现状 | 第135-136页 |
6.1.5. 自然环境资源 | 第136页 |
6.1.6. 文化资源 | 第136-139页 |
6.1.7. 景区发展的SWOT分析 | 第139-140页 |
6.2. 设计构思 | 第140-143页 |
6.2.1. 前期分析 | 第140页 |
6.2.2. 设计理念 | 第140页 |
6.2.3. 整体定位 | 第140-142页 |
6.2.4. 设计策略 | 第142-143页 |
6.3. 方案设计 | 第143-159页 |
6.3.1. 总体布局设计 | 第143-145页 |
6.3.2. 广场空间设计 | 第145-151页 |
6.3.3. 街巷空间设计 | 第151-154页 |
6.3.4. 公共建筑设计 | 第154-155页 |
6.3.5. 院落空间设计 | 第155-159页 |
6.4. 设计反思 | 第159-160页 |
6.4.1. 方案对比 | 第159-16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7. 结语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66-167页 |
附录二:民俗文化园调查问卷 | 第167-168页 |
图录 | 第168-170页 |
表录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