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环境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9-11页 |
1.1.1 环境中石油烃类的污染现状 | 第9页 |
1.1.2 环境中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来源 | 第9-10页 |
1.1.3 环境中石油烃类物质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 第11-12页 |
1.2.2 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 第12-13页 |
1.2.3 影响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率的因素 | 第13-14页 |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 | 第14-17页 |
1.3.1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应用中的优势 | 第14-15页 |
1.3.2 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的结构和性能 | 第15-16页 |
1.3.3 培养和营养条件对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鼠李糖脂在微生物降解烃过程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1.4.1 鼠李糖脂对石油烃类有机物的增溶作用 | 第17-18页 |
1.4.2 烃降解过程中鼠李糖脂的促进作用 | 第18页 |
1.4.3 鼠李糖脂的组成在烃降解中促进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碳源对NY3菌所产Rha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20-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3页 |
2.2.1 发酵碳源种类对NY3菌合成Rha产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2 发酵碳源种类对NY3菌所产Rha组分及结构的影响 | 第25-30页 |
2.2.3 发酵碳源所产Rha的表面性能分析 | 第30-33页 |
2.3 小结 | 第33-35页 |
3 碳源碱性水解对NY3菌产Rha的影响 | 第35-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3.2.1 碱性水解后碳源对NY3菌发酵Rha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3.2.2 碳源碱式水解时间与酸值的关系 | 第37-38页 |
3.2.3 碳源碱性水解所产Rha的结构组成 | 第38-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4 Rha对NY3菌降解石油烃的促进作用 | 第41-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4.2.1 含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石油组分分析 | 第47-49页 |
4.2.2 自然条件下Rha对菌剂修复油污染土壤效率的影响作用 | 第49-59页 |
4.2.3 实验室条件下Rha对NY3降解含油污泥效率的作用 | 第59-60页 |
4.3 小结 | 第60-6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