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方案优选与调度规则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3.1 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3.2 水库调度规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5 研究的难度和创新点 | 第15页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基本资料 | 第16-23页 |
2.1 流域概况 | 第16-17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页 |
2.3 生态概况 | 第17-18页 |
2.4 用水变化过程 | 第18-20页 |
2.5 黄藏寺水库及七个梯级径流式电站概况 | 第20-21页 |
2.6 近期水平年需水情况 | 第21-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黄藏寺建设前后供水分析 | 第23-34页 |
3.1 调度模型 | 第23-24页 |
3.2 黄藏寺建设前后不同情形下供水分析 | 第24-28页 |
3.2.1 情形一灌溉面积保持现状年水平 | 第24页 |
3.2.2 情形二灌溉面积退至2000年 | 第24-28页 |
3.2.3 情形三灌溉面积退至近期水平年 | 第28页 |
3.3 保障水量分配和下游需水 | 第28-32页 |
3.4 减少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 | 第32页 |
3.5 促进地区发展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黑河流域调配方案的优选 | 第34-52页 |
4.1 调配方案的建立 | 第34-35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8页 |
4.2.1 指标的筛选 | 第35-38页 |
4.3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与评价模型原理 | 第38-46页 |
4.3.1 归一化处理 | 第38-39页 |
4.3.2 评价模型模型原理 | 第39-46页 |
4.4 多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4.4.1 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 第47页 |
4.4.2 序号总和理论 | 第47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黑河水库群调度规则的研究 | 第52-62页 |
5.1 调度图的编制 | 第52-55页 |
5.1.1 黄藏寺调度图的绘制 | 第52-54页 |
5.1.2 调度图的合理性分析与应用 | 第54-55页 |
5.1.3 调度图的应用 | 第55页 |
5.2 调度函数 | 第55-60页 |
5.2.1 二元线性回归方法 | 第56-58页 |
5.2.2 BP神经网络 | 第58-60页 |
5.3 调度结果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61-6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建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