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概述 | 第13-27页 |
第一节 杨家埠年画概述 | 第13-18页 |
一、杨家埠年画的起源 | 第13-14页 |
二、杨家埠年画的兴衰发展 | 第14-18页 |
(一)明代——杨家埠年画应运而生 | 第14-15页 |
(二)清代——杨家埠年画成熟繁荣时期 | 第15-17页 |
(三)民国至解放前——杨家埠年画的衰落 | 第17页 |
(四)建国以来——杨家埠年画的新发展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高密年画概述 | 第18-21页 |
一、高密年画的产生 | 第18-19页 |
二、高密年画的发展与演变 | 第19-21页 |
(一)高密扑灰年画时期——萌芽期 | 第19-20页 |
(二)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时期——繁荣期 | 第20页 |
(三)高密木版年画时期——鼎盛期 | 第20-21页 |
(四)民国至建国初期——萧条期 | 第21页 |
第三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的成因与联系 | 第21-27页 |
一、杨家埠年画的成因 | 第21-23页 |
(一)地域文化对杨家埠年画的滋养 | 第22页 |
(二)传统五色观对杨家埠年画形成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三)风俗文化对杨家埠年画的作用 | 第23页 |
二、高密年画的成因 | 第23-25页 |
(一)高密文化对高密年画的孕育 | 第23-24页 |
(二)高密年画是继承传统文人画的产物 | 第24-25页 |
(三)扑灰年画为高密半印半画和木版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25页 |
三、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的联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制作工艺比较 | 第27-42页 |
第一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制作流程的比较 | 第27-35页 |
一、杨家埠年画的制作过程 | 第27-30页 |
(一)朽稿画样 | 第27-28页 |
(二)雕刻木板 | 第28-29页 |
(三)手工套印 | 第29-30页 |
(四)烘货点胭 | 第30页 |
二、高密扑灰年画的工艺流程 | 第30-33页 |
(一)扑灰印制线稿 | 第31页 |
(二)手工绘制与着色 | 第31-32页 |
(三)裁边与落款 | 第32-33页 |
三、刻绘兼并的高密半印半画年画 | 第33页 |
(一)制作线稿 | 第33页 |
(二)手工绘制 | 第33页 |
四、高密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 | 第33-34页 |
五、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工艺流程的区别与联系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材料工具的对比分析 | 第35-42页 |
一、杨家埠年画的材料工具 | 第36-39页 |
(一)杨家埠印画颜料 | 第36-37页 |
(二)杨家埠印画用纸及制作 | 第37-38页 |
(三)杨家埠年画制作工具 | 第38-39页 |
二、高密年画制作材料与工具 | 第39-41页 |
(一)高密年画的制作颜料 | 第39页 |
(二)高密年画的用纸 | 第39-40页 |
(三)高密年画的制作工具 | 第40-41页 |
三、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在材料工具运用方面的比较 | 第41-42页 |
(一)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运用材料工具的相同点 | 第41页 |
(二)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运用材料工具的不同点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题材及其艺术特征的比较 | 第42-57页 |
第一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题材的比较 | 第42-49页 |
一、杨家埠年画的题材分类 | 第42-47页 |
(一)祈福避灾的神像年画 | 第42-44页 |
(二)寓意吉祥瑞丽的年画 | 第44-45页 |
(三)表现风俗民情的年画 | 第45页 |
(四)取材小说、戏文和传说故事的年画 | 第45-46页 |
(五)山水花卉、瑞兽祥禽年画 | 第46页 |
(六)时事、幽默讽刺内容年画 | 第46-47页 |
二、高密年画的题材种类 | 第47-49页 |
(一)神像圣佛类年画 | 第47页 |
(二)祈福祝寿类年画 | 第47-48页 |
(三)仕女娃娃类年画 | 第48页 |
(四)戏曲故事类年画 | 第48页 |
(五)历史传说类年画 | 第48-49页 |
(六)山水花卉类年画 | 第49页 |
三、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题材的比较 | 第49-57页 |
(一)题材内容的比较 | 第49-53页 |
1、相同点 | 第49-50页 |
2、不同点 | 第50-53页 |
(二)相同题材表现方法的不同 | 第53-57页 |
第二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构图与布局的比较 | 第57-67页 |
一、杨家埠年画的构图布局特征 | 第57-61页 |
(一)画面完整开阔,一目了然 | 第57-58页 |
(二)结构饱满匀称,热闹喜庆 | 第58-59页 |
(三)分组切割画面,情节连续 | 第59页 |
(四)图文结合布局,明确主题 | 第59-60页 |
(五)主体突出,讲求对称 | 第60-61页 |
二、高密年画的构图特征 | 第61-64页 |
(一)局部着手,场面小而精细 | 第61-62页 |
(二)以简代繁,画面简洁生动 | 第62-63页 |
(三)拆墙揭瓦,画面应有尽有 | 第63页 |
(四)见缝插针,排列式构图 | 第63页 |
(五)成双成对,构图因境而定 | 第63-64页 |
三、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构图布局的差异性 | 第64-67页 |
(一)杨家埠年画构图饱满,场面开阔 | 第65页 |
(二)高密年画以简代繁,简单空旷 | 第65-67页 |
第三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造型特征的比较 | 第67-74页 |
一、杨家埠年画造型特点 | 第67-69页 |
(一)运用夸张手法处理物象 | 第67-68页 |
(二)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 | 第68-69页 |
(三)程式化的造型特点 | 第69页 |
二、高密年画造型特征 | 第69-72页 |
(一)形象生动传神,隐节蔽末 | 第69-70页 |
(二)狂放写意,细腻精致 | 第70-72页 |
(三)画中有意,隐喻象征 | 第72页 |
三、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的造型差异性 | 第72-74页 |
(一)杨家埠年画造型夸张,装饰性强 | 第72-73页 |
(二)高密年兼工带写,自然生动 | 第73-74页 |
第四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色彩特征的比较 | 第74-82页 |
一、杨家埠年画的色彩特征 | 第74-77页 |
(一)杨家埠年画以纯色为主,艳丽而又强烈 | 第74-76页 |
(二)色彩协调均衡,位置比例恰当 | 第76-77页 |
二、高密年画用色特点 | 第77-79页 |
(一)墨分五彩,以墨代色 | 第77页 |
(二)艳而不俗,清新淡雅 | 第77-79页 |
三、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色彩表现的不同 | 第79-82页 |
(一)杨家埠年画色彩纯净,追求平面装饰感 | 第79-80页 |
(二)高密年画色彩雅俗并行,追求层次感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装饰形态比较 | 第82-98页 |
第一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装饰手法的比较 | 第82-86页 |
一、杨家埠年画抽象与具象、变化与统一相结合 | 第82-84页 |
(一)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造型手法 | 第82-83页 |
(二)变化与统一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 第83-84页 |
二、高密年画咸菜磕花与见缝插针共运用 | 第84-86页 |
(一)咸菜磕花装饰手法的运用 | 第84页 |
(二)条理反复与见缝插针的图案构成方法 | 第84-86页 |
第二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图形装饰纹样的比较 | 第86-93页 |
一、传统纹样在杨家埠年画中的运用 | 第86-89页 |
(一)几何纹样 | 第86-88页 |
(二)动物纹样 | 第88页 |
(三)植物纹样 | 第88-89页 |
(四)汉字纹样 | 第89页 |
二、高密年画中装饰纹样的应用 | 第89-92页 |
(一)咸菜磕花装饰纹样 | 第89-90页 |
(二)富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 | 第90-92页 |
(三)线性装饰纹样运用 | 第92页 |
三、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三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装饰意蕴的比较 | 第93-98页 |
一、杨家埠年画——热闹喜庆 | 第93-96页 |
二、高密年画——古朴典雅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产生的影响 | 第98-111页 |
第一节 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年画对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 | 第98-101页 |
一、杨家埠年画对杨家埠风筝的影响 | 第98-100页 |
(一)题材与内容的借鉴 | 第98-99页 |
(二)艺术表现手法的趋同 | 第99页 |
(三)生产工艺的借用 | 第99-100页 |
二、高密年画对当地剪纸与泥塑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一)高密年画与高密剪纸的联系 | 第100页 |
(二)高密年画对高密泥塑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杨家埠与高密年画对其他艺术创作的影响 | 第101-108页 |
一、年画与艺术设计 | 第102-105页 |
(一)现代平面设计中年画元素的应用 | 第102-103页 |
(二)年画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 第103-104页 |
(三)年画元素在城市公共设计中的应用 | 第104-105页 |
二、以年画为题材的当代艺术 | 第105-108页 |
(一)老百姓艺术家潘鲁生 | 第105-106页 |
(三)运用错版和漏版进行门神创作——顾黎明 | 第106页 |
(四)现代漆画门神——程向君 | 第106-107页 |
(五)吕胜中:《生命—瞬间与永恒》 | 第107页 |
(六)叶红杏与《岁岁平安》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杨家埠与高密年画对当地文化的丰富 | 第108-111页 |
一、杨家埠年画对当地民间文化的丰富 | 第108-110页 |
(一)杨家埠年画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 第109页 |
(二)城市文化的名片 | 第109-110页 |
(三)系列文化衍生品的产生 | 第110页 |
二、高密年画对当地民俗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非遗年画的传承与保护 | 第111-120页 |
第一节 杨家埠和高密非遗年画的价值与保护的必要性 | 第111-113页 |
一、年画的文化价值 | 第111-112页 |
二、年画的艺术价值 | 第112页 |
三、年画的收藏价值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杨家埠非遗年画的传承与保护 | 第113-117页 |
一、杨家埠非遗年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3-115页 |
(一)杨家埠年画发展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 | 第114页 |
(二)杨家埠年画发展中的自身问题 | 第114-115页 |
二、保护杨家埠非遗年画的具体措施 | 第115-117页 |
(一)挖掘、保护和研究并行 | 第115页 |
(二)丰富杨家埠年画的表现形式 | 第115-116页 |
(三)构建新的营销模式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高密非遗年画的传承与保护 | 第117-120页 |
一、高密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 第117-118页 |
二、高密年画的弘扬光大 | 第118-120页 |
(一)积极扶持、保护民间艺人 | 第118页 |
(二)拓宽渠道、跨大规模、走向市场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