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选矿论文--选煤论文

超净煤分选过程中絮团形成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4页
1 引言第19-4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3页
    1.2 超净煤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第23-30页
        1.2.1 研究意义第23-25页
        1.2.2 制备方法第25-30页
    1.3 疏水絮团浮选法制备超净煤第30-32页
        1.3.1 疏水絮团浮选法第30-31页
        1.3.2 疏水絮团浮选发展现状第31-32页
    1.4 絮团在疏水絮团浮选法中的意义第32-37页
        1.4.1 疏水絮团在超净煤制备中的作用第32页
        1.4.2 疏水絮团的特征及形成要素第32-33页
        1.4.3 疏水絮凝理影响因素第33-36页
        1.4.4 微细矿粒疏水絮凝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36-37页
    1.5 研究内容第37-40页
        1.5.1 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7-38页
        1.5.2 研究内容第38-39页
        1.5.3 技术路线第39-40页
    1.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2 超细粉碎对絮团形成的影响第41-69页
    2.1 超细粉碎方式的选择第41-43页
    2.2 超细粉碎对煤样作用规律的机理研究第43-65页
        2.2.1 煤样解离度第43-47页
        2.2.2 煤粒几何特征的变化第47-53页
        2.2.3 煤粒界面化学性质的变化第53-61页
        2.2.4 煤粒机械力化学性质的变化第61-65页
    2.3 超细粉碎方式对分选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2.4 本章小结第66-69页
3 絮团形成机理的研究第69-89页
    3.1 煤粒的疏水絮凝体系第69-74页
        3.1.1 煤粒的天然疏水絮凝第69-70页
        3.1.2 煤粒疏水絮凝的强化第70-71页
        3.1.3 煤粒疏水絮凝的理论基础第71-74页
    3.2 煤粒表面的双电层厚度第74-77页
        3.2.1 双电层理论的发展第74-76页
        3.2.2 双电层力测量的研究现状第76-77页
    3.3 液体环境中煤粒表面双电层厚度的研究第77-88页
        3.3.1 探针修饰第77-79页
        3.3.2 力-距离曲线第79-81页
        3.3.3 推算德拜长度第81-85页
        3.3.4 煤粒疏水絮凝势能定量计算第85-88页
    3.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4 能量场对絮团形成作用机理的研究第89-107页
    4.1 能量场中絮团的疏水絮凝第89-95页
        4.1.1 搅拌器的选择第89-91页
        4.1.2 絮团疏水絮凝动力学第91-95页
    4.2 机械能输入条件对絮团品质的影响第95-96页
    4.3 机械能输入条件对絮团生成形态的影响第96-106页
        4.3.1 疏水絮团形态与机械能输入的关系第96-99页
        4.3.2 基于分形维数分析能量输入对絮团分选作用的影响第99-106页
    4.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5 药剂制度对絮团形成作用机理研究第107-125页
    5.1 非极性油强化疏水絮凝第107-116页
        5.1.1 非极性油强化疏水絮凝理论的研究第107-111页
        5.1.2 非极性油强化疏水絮凝的特征第111-114页
        5.1.3 非极性油强化疏水絮团的粒度与结构第114-116页
    5.2 溶液酸碱环境对疏水絮团的影响第116-118页
    5.3 其他药剂对疏水絮凝的影响第118-123页
        5.3.1 分散剂对疏水絮团的影响第119-121页
        5.3.2 抑制剂对疏水絮团的影响第121-123页
    5.4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6 絮团形成条件的优化研究第125-145页
    6.1 研究交互作用的目的第125页
    6.2 研究方法的选择第125-128页
    6.3 使用RSM优化超净煤形成条件第128-143页
        6.3.1 RSM试验第128-131页
        6.3.2 试验分析第131-143页
        6.3.3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第143页
    6.4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7 浮选过程中絮团形态的研究第145-163页
    7.1 多次精选对絮团的脱灰作用第145-149页
        7.1.1 多次精选对絮团品质的影响第145-146页
        7.1.2 多次精选对絮团形态的影响第146-147页
        7.1.3 元素能谱分析第147-149页
    7.2 浮选过程絮团与气泡吸附剂碰撞的研究第149-162页
        7.2.1 图像分析系统的建立及分析方法第149-155页
        7.2.2 影响絮团与气泡吸附、碰撞因素的研究第155-159页
        7.2.3 絮团与气泡吸附、碰撞的研究第159-162页
    7.3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63-169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63-167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67页
    8.3 研究工作展望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3页
致谢第183-185页
作者简介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龟裂链霉菌土霉素途径特异激活子OtcR功能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粉尘运移沉降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