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第一部分 三个不同品系小鼠结肠炎模型的比较 | 第19-27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1.1.2 主要仪器和器具 | 第19页 |
1.1.3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置 | 第19-20页 |
1.1.3.1 本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1.2.1 实验动物分组并做标记 | 第20页 |
1.2.2 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1.2.3 邻联甲苯胺法测粪便潜血 | 第20-21页 |
1.2.4 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价 | 第21页 |
1.2.5 结肠长度测量 | 第21页 |
1.3 结果 | 第21-25页 |
1.3.1 小鼠的症状 | 第21-22页 |
1.3.2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 第22-24页 |
1.3.3 结肠长度 | 第24-25页 |
1.4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调节肠道菌群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 | 第27-53页 |
第一章 粪便移植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 | 第27-4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1.2 主要仪器和器具 | 第27页 |
2.1.3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置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3.1 实验动物分组并做标记 | 第28页 |
2.3.2 粪便移植菌液的准备 | 第28页 |
2.3.3 结肠炎模型的建立及粪便移植干预 | 第28页 |
2.2.4 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价 | 第28页 |
2.3.5 结肠长度测量 | 第28页 |
2.3.6 组织病理学评分 | 第28-29页 |
2.3.7 结肠组织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第29-33页 |
2.3.7.1 组织样品的获取及保存 | 第29页 |
2.3.7.2 结肠组织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 第29-30页 |
2.3.7.3 肠组织总RNA质量的检测 | 第30页 |
2.3.7.4 RNA 逆转录成 cDNA | 第30-31页 |
2.3.7.5 引物 | 第31-32页 |
2.3.7.6 荧光定量PCR | 第32-33页 |
2.3.7.7 统计分析结果 | 第33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3-38页 |
2.4.1 小鼠的症状 | 第33-34页 |
2.4.2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 第34页 |
2.4.3 结肠长度 | 第34-35页 |
2.4.4 结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 | 第35-36页 |
2.4.5 结肠组织相关基因表达检测 | 第36-38页 |
2.5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HT121-2菌株干预对DSS模型发生发展的影响 | 第40-5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3.1.2 主要仪器和器具 | 第40页 |
3.1.3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置 | 第40-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7页 |
3.2.1 乳酸杆菌抗炎作用筛选 | 第41-46页 |
3.2.2 实验动物分组 | 第46页 |
3.2.3 乳酸菌菌悬液的制备 | 第46页 |
3.2.4 模型的建立及益生菌的干预 | 第46页 |
3.2.5 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价 | 第46页 |
3.2.6 结肠长度 | 第46-47页 |
3.2.7 组织病理学评分 | 第47页 |
3.2.8 结肠组织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第47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3.4.1 乳酸菌刺激脾细胞产生IL-10 | 第47-48页 |
3.4.2 乳酸杆菌的Caco-2细胞黏附能力分析 | 第48页 |
3.4.3 小鼠的症状 | 第48页 |
3.4.4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 第48-49页 |
3.4.5 结肠长度 | 第49-50页 |
3.4.6 结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 | 第50页 |
3.4.7 结肠组织相关基因表达检测 | 第50-52页 |
3.5 讨论 | 第52-53页 |
第三部分 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的黏膜免疫研究 | 第53-6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53页 |
4.1.2 主要仪器和器具 | 第53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4.2.0 实验动物分组 | 第53-54页 |
4.2.1 DSS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4.2.2 肠道淋巴细胞的分离 | 第54-55页 |
4.2.3 流式细胞染色 | 第55-5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6-61页 |
4.3.1 淋巴细胞在正常小鼠和DSS模型肠道上皮内和固有层中的分布情况 | 第56-57页 |
4.3.2 IL-17A和IL-22在小鼠肠道淋巴细胞中的分泌情况 | 第57-58页 |
4.3.3 Lineage+CD4+和Lineage-CD127+淋巴细胞在肠道上皮内和固有层淋巴细胞中的分布 | 第58-60页 |
4.3.4 IL-17A和IL-22在小鼠肠道Lineage-CD127+和Lineage+CD4+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第60-61页 |
4.4 讨论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综述 肠道微生态菌群和天然淋巴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相互作用 | 第69-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