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桩基、打桩工论文

抗滑桩后土拱发育机理与参数影响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引言第9-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理论研究第12-14页
        1.2.2 模型实验第14-15页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本文的主要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抗滑桩后土拱发育机理理论分析第18-30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土拱的形成机理第18-29页
        2.2.1 土拱效应的概念第18-20页
        2.2.2 土拱效应的成因机理第20-21页
        2.2.3 土拱的形状、分类及拱厚第21-25页
        2.2.4 土拱的拱脚成因及分类第25-26页
        2.2.5 土拱效应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2.2.6 土拱的破坏第27-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抗滑桩后土拱发育机理力学分析与桩间距计算第30-51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桩周土压力计算模型第31-41页
        3.2.1 抗滑桩后土拱的受力分析第31-32页
        3.2.2 基本假设第32页
        3.2.3 合理拱轴线的确定第32-34页
        3.2.4 抗滑桩身迎荷面拱坐计算模型第34-37页
        3.2.5 抗滑桩桩侧面摩擦拱坐计算模型第37-39页
        3.2.6 桩周土拱间推力分布第39页
        3.2.7 算例分析验证第39-41页
    3.3 关于土拱效应临界桩间距研究第41-50页
        3.3.1 几种抗滑桩间距计算方法和假设第41-43页
        3.3.2 基于滑动面方向下抗滑桩桩间距计算模型第43-48页
        3.3.3 关于抗滑桩桩位切点的讨论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抗滑桩后土拱发育机理参数影响分析第51-73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FLAC 3D简介及适用性分析第51-52页
    4.3 模型的设计与建立第52-55页
        4.3.1 模型的基本介绍第52-53页
        4.3.2 模型的基本参数的选取第53页
        4.3.3 边界条件与桩土接触条件第53-54页
        4.3.4 网格划分第54-55页
    4.4 抗滑桩桩间土拱作用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第55-71页
        4.4.1 土拱的形成与发育第55-58页
        4.4.2 滑坡推力对土拱的作用机理的影响第58-60页
        4.4.3 土体性质不同对土拱的作用机理的影响第60-67页
        4.4.4 桩间距对土拱的作用机理的影响第67-69页
        4.4.5 抗滑桩的尺寸对土拱发育机理的影响第69-71页
        4.4.6 不同抗滑桩的施工工艺对土拱的作用机理的影响第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土拱效应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第73-80页
    5.1 工程概况第73页
    5.2 滑坡灾害基本特点第73-76页
        5.2.1 BW1不稳定斜坡第73-75页
        5.2.2 BW2不稳定斜坡第75-76页
    5.3 滑坡下推力计算及处置方案第76-79页
        5.3.1 参数确定第76页
        5.3.2 设计工况及边坡稳定性计算第76-77页
        5.3.3 滑坡处置方案设计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研究
下一篇:西南山区典型路基(顺层边坡)灾变机理模拟与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