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结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地下连续墙基础在国外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地下连续墙基础在国内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23页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变截面地连墙基础水平载荷试验概况 | 第26-53页 |
2.1 选择物理模型试验的依据 | 第26页 |
2.2 模型试验的原理及设计 | 第26-33页 |
2.2.1 原型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8-32页 |
2.2.2 模型试验材料确定 | 第32-33页 |
2.3 模型槽的设计与制作 | 第33-37页 |
2.3.1 边界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2.3.2 模型箱制作、模型布置及填筑过程 | 第34-37页 |
2.4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37-44页 |
2.4.1 有机玻璃材料弹性模量测定 | 第37-39页 |
2.4.2 模型设计及测试元件布设 | 第39-42页 |
2.4.3 模型的制作、加工 | 第42-44页 |
2.5 加载装置的设计 | 第44-45页 |
2.6 土样的选取及参数的确定 | 第45-47页 |
2.7 试验实施 | 第47-52页 |
2.7.1 试验前准备工作 | 第47-48页 |
2.7.2 土层的铺设及土压力盒布置 | 第48-49页 |
2.7.3 加载装置布置及数据采集系统的布设 | 第49-51页 |
2.7.4 试验加载及数据采集 | 第51-5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水平载荷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65页 |
3.1 水平荷载作用下四种基础变位特性 | 第53-57页 |
3.1.1 承台顶部水平位移分析 | 第53-55页 |
3.1.2 桩身与墙身的水平位移分析 | 第55-57页 |
3.2 基础的弯矩、剪力及角位移性状分析 | 第57-60页 |
3.3 墙侧土抗力性状分析 | 第60-62页 |
3.4 四种基础水平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不同截面尺寸对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65-94页 |
4.1 不同截面尺寸变截面地连墙基础模型设计 | 第65-66页 |
4.1.1 本构模型的选取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5页 |
4.1.2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 第65-66页 |
4.1.3 变截面井筒式地连墙水平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66页 |
4.2 闭合段墙高对变截面井筒式基础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66-84页 |
4.2.1 水平荷载作用下变截面地连墙基础的变位特征 | 第69-71页 |
4.2.2 墙身弯矩、剪力及角位移性状分析 | 第71-74页 |
4.2.3 墙侧土抗力性状分析 | 第74-78页 |
4.2.4 墙侧摩阻力性状分析 | 第78-84页 |
4.3 开放段宽度对变截面井筒式基础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84-91页 |
4.3.1 水平荷载作用下变截面地连墙基础的变位特征 | 第84-87页 |
4.3.2 墙身弯矩、剪力及角位移性状分析 | 第87-88页 |
4.3.3 墙侧土抗力性状分析 | 第88-89页 |
4.3.4 墙侧摩阻力性状分析 | 第89-91页 |
4.4 水平荷载作用下变截面地连墙承载机理简要分析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不同地质条件变截面地连墙水平承载性状 | 第94-114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94-96页 |
5.2 地质模型—中变截面地连墙水平承载性状 | 第96-105页 |
5.2.1 水平荷载作用下变截面地连墙基础的变位特征 | 第96-98页 |
5.2.2 墙身弯矩、剪力及角位移性状分析 | 第98-100页 |
5.2.3 墙侧土抗力性状分析 | 第100-102页 |
5.2.4 墙侧摩阻力性状分析 | 第102-105页 |
5.3 地质模型二中变截面地连墙水平承载性状 | 第105-112页 |
5.3.1 水平荷载作用下变截面地连墙基础的变位特征 | 第105-107页 |
5.3.2 墙身弯矩、剪力及角位移性状分析 | 第107-108页 |
5.3.3 墙侧土抗力性状分析 | 第108-110页 |
5.3.4 墙侧摩阻力性状分析 | 第110-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6 变截面井筒式地连墙水平承载力计算初探 | 第114-123页 |
6.1 目前桩与地下连续墙水平承载力计算的主要方法 | 第114-116页 |
6.2 变截面井筒式地连墙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16-119页 |
6.3 变截面井筒式地下连墙水平承载力算例分析 | 第119-122页 |
6.3.1 变截面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数值模拟 | 第119-121页 |
6.3.2 变截面井筒式地下连续墙水平承载力近似方法 | 第121-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23-12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