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2-23页 |
1.1 道德判断 | 第12-17页 |
1.1.1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第12-13页 |
1.1.2 Lind的道德发展理论 | 第13-15页 |
1.1.2.1 道德行为和发展的双面理论 | 第13-14页 |
1.1.2.2 道德判断测验 | 第14-15页 |
1.1.3 内隐道德判断 | 第15-16页 |
1.1.4 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2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17-20页 |
1.2.1 生理基础 | 第17-18页 |
1.2.2 行为研究 | 第18-20页 |
1.2.2.1 情绪启动 | 第18-19页 |
1.2.2.2 情绪测量 | 第19-20页 |
1.3 自我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20页 |
1.4 问题提出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研究构想 | 第23-25页 |
2.1 研究构思 | 第2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不同情绪诱发视频材料的有效性验证 | 第25-31页 |
3.1 目的 | 第25页 |
3.2 方法 | 第25-26页 |
3.2.1 被试 | 第25页 |
3.2.2 材料 | 第25页 |
3.2.3 评估工具 | 第25-26页 |
3.2.4 程序 | 第26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3.4 讨论 | 第29-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快乐和悲伤对大学自我与非自我相关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31-41页 |
4.1 目的与假设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33页 |
4.2.1 被试 | 第31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4.2.3 评估工具 | 第32-33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33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4.3.1 道德判断能力 | 第33-36页 |
4.3.2 道德情感倾向 | 第36-37页 |
4.4 讨论 | 第37-40页 |
4.4.1 道德判断能力 | 第37-39页 |
4.4.2 道德情感倾向 | 第39-40页 |
4.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快乐和悲伤情绪对大学生内隐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41-45页 |
5.1 目的与假设 | 第41页 |
5.2 方法 | 第41-42页 |
5.2.1 被试 | 第41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42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5.4 讨论 | 第44页 |
5.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45-49页 |
6.1 不同情绪的认知加工特点 | 第45-47页 |
6.2 道德伪善 | 第47页 |
6.3 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 第47-4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7.1 结论 | 第49页 |
7.2 创新 | 第49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