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关于社会融资规模 | 第12-13页 |
1.2.2 关于货币供应量 | 第13-14页 |
1.2.3 关于采用多个中介目标制 | 第14页 |
1.2.4 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17-25页 |
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17-19页 |
2.1.1 从负债方论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观点 | 第17-18页 |
2.1.2 从资产方论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用观点 | 第18-19页 |
2.1.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 第19页 |
2.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 | 第19-22页 |
2.2.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2 中介目标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 第22页 |
2.3 社会融资规模 | 第22-25页 |
2.3.1 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 第22-23页 |
2.3.2 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和内涵 | 第23页 |
2.3.3 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原则 | 第23-25页 |
第3章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介目标分析 | 第25-42页 |
3.1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 第25-27页 |
3.1.1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增长情况 | 第25页 |
3.1.2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结构特点 | 第25-26页 |
3.1.3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新增人民币贷款月度走势关系 | 第26-27页 |
3.2 数据选取及模型建立 | 第27-29页 |
3.2.1 数据选取 | 第27-28页 |
3.2.2 平稳性检验 | 第28-29页 |
3.3 可控性分析 | 第29-34页 |
3.3.1 短期动态关系研究 | 第29-32页 |
3.3.2 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 第32-34页 |
3.4 相关性分析 | 第34-40页 |
3.4.1 短期动态关系研究 | 第34-38页 |
3.4.2 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 第38-40页 |
3.5 可测性分析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分析 | 第42-57页 |
4.1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增长情况 | 第42-43页 |
4.1.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基本情况 | 第42-43页 |
4.1.2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货币供应量M2年度同比增速 | 第43页 |
4.2 数据选取及平稳性检验 | 第43-45页 |
4.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4.2.2 平稳性检验 | 第44-45页 |
4.3 可控性分析 | 第45-50页 |
4.3.1 滞后期的确定 | 第45-46页 |
4.3.2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46-47页 |
4.3.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7-48页 |
4.3.4 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 第48-50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50-55页 |
4.4.1 滞后期的确定 | 第50-51页 |
4.4.2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51页 |
4.4.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51-53页 |
4.4.4 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 第53-55页 |
4.5 可测性 | 第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结论与建议 | 第57-60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5.2 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