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第一章 水稻基因组信息及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0-20页 |
1 水稻基因组测序 | 第10-17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0-15页 |
·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1页 |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1-14页 |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DNA标记 | 第14页 |
·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5页 |
·遗传图谱 | 第15页 |
·物理图谱 | 第15-17页 |
2 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7-20页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 | 第17页 |
·品种资源亲缘关系鉴定 | 第17-18页 |
·水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8页 |
·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育种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学 | 第20-22页 |
2 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特点 | 第22页 |
3 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播介体灰飞虱的基本特点 | 第22-23页 |
4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 第23-24页 |
5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抗性品种的筛选 | 第24-25页 |
·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 第24页 |
·水稻抗性品种的筛选 | 第24-25页 |
6 水稻品种抗病性和抗虫性的关系 | 第25-26页 |
7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 第26-27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7-3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0-58页 |
第一章 水稻品种淮稻5号和TETEP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介体灰飞虱的抗性评价 | 第30-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水稻材料和接种体的准备 | 第31页 |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室内人工接种鉴定 | 第31页 |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重病区自然鉴定 | 第31页 |
·水稻抗虫性鉴定 | 第31-32页 |
·非嗜性测定 | 第32页 |
·抗生性测定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毒源和介体的获得 | 第32-34页 |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鉴定 | 第34页 |
·水稻抗虫性鉴定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利用SSR标记建立杂交F_2群体的连锁图谱 | 第36-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作图群体与引物 | 第36-37页 |
·DNA提取(CTAB法) | 第37页 |
·PCR扩增 | 第37-38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8-40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多态性分析 | 第40-41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1-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所构建分子连锁图谱的应用价值 | 第45页 |
·SSR标记特点和多态性检出率 | 第45页 |
·构图群体的选择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的QTL检测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供试水稻材料 | 第49页 |
·传毒介体灰飞虱 | 第49页 |
·室内人工接种鉴定 | 第49-50页 |
·QTL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的室内人工接种鉴定 | 第50页 |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的QTL分析 | 第50-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56-58页 |
1 全文总结 | 第56页 |
2 全文创新之处 | 第56-58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创新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的创新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