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20页 |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2666》研究现状 | 第20-52页 |
1.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尚未结束的论争 | 第20-35页 |
1.1.1 断裂、内爆与消解:现代性的危机 | 第22-27页 |
1.1.2 背离、继承或扬弃:后现代向何处去 | 第27-35页 |
1.2 创伤、流浪与跨界:后现代视角下的波拉尼奥式小说 | 第35-42页 |
1.3 暴力、邪恶与秘密:波拉尼奥与《2666》的研究现状 | 第42-52页 |
第二章 不确定的世界:《2666》营造的后现代语境 | 第52-77页 |
2.1 无尽的现在:多向度、弹性化的叙事时间 | 第52-60页 |
2.2 无边的黑洞:幽深、流动的叙事空间 | 第60-66页 |
2.3 离题的艺术: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 第66-77页 |
第三章 脆弱的人心:后现代人的生存境况 | 第77-99页 |
3.1 谋杀与观看:恐惧的呈现过程 | 第77-87页 |
3.2 向死而生的命运:恐惧的本质来源 | 第87-92页 |
3.3 对镜成三人:恐惧的当代诱因 | 第92-99页 |
第四章 “万物在万物之中”:作为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学 | 第99-119页 |
4.1 迁移、追寻与开放:当代生活的日常形态 | 第99-105页 |
4.2 流动、碎片与无序:模糊边界的文学理念 | 第105-111页 |
4.3 提问、反思与对抗:以文立身的生活理想 | 第111-119页 |
结论 | 第119-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