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3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5 本文的组织安排 | 第13-16页 |
第2章 语音编码概述 | 第16-26页 |
2.1 语音编码概述 | 第16-22页 |
2.1.1 语音编码器的分类 | 第16-19页 |
2.1.2 语音编码质量的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2.2 语音编码的研究方向 | 第22-24页 |
2.2.1 宽带语音编码和音频信号处理 | 第22-23页 |
2.2.2 多讲话者 | 第23页 |
2.2.3 更低的比特率 | 第23-24页 |
2.2.4 客观质量测度 | 第24页 |
2.2.5 可分层性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码激励线性预测语音编码算法 | 第26-38页 |
3.1 CELP语音编码器原理 | 第26-29页 |
3.2 两级码书结构的CELP编码器 | 第29-30页 |
3.3 已标准化的CELP语音编码器 | 第30-33页 |
3.3.1 TIA 1554 8kb/s VSELP(1989) | 第30-31页 |
3.3.2 FS1016 4.8kb/s CELP(1991) | 第31页 |
3.3.3 ITU-T G.728 16kb/s LD-CELP(1992) | 第31-32页 |
3.3.4 ITU-T G.723.1 5.3/6.3kb/s MP-MLQ/ACELP(1995) | 第32页 |
3.3.5 ITU-T G.729 8kb/s CS-ACELP(1995) | 第32页 |
3.3.6 ETSI Adaptive Multirate(AMR) ACELP(1999) | 第32-33页 |
3.4 ITU-T 4kbps语音编码器的标准化工作 | 第33页 |
3.5 CELP语音编码器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6 DP-CELP语音编码算法 | 第34-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CELP语音编码算法改进 | 第38-66页 |
4.1 感觉加权滤波器的改进 | 第38-44页 |
4.1.1 感觉加权滤波器的作用 | 第38-40页 |
4.1.2 新算法中的感觉加权滤波器 | 第40-42页 |
4.1.3 实验尝试过的其它感觉加权滤波器 | 第42-44页 |
4.2 对语音帧进行分类的研究 | 第44-46页 |
4.3 自适应码书搜索的改进方法 | 第46-47页 |
4.4 代数码书的改进方法 | 第47-53页 |
4.4.1 原算法的代数码书结构 | 第47-48页 |
4.4.2 非均匀的代数码书 | 第48-49页 |
4.4.3 部分搜索域代数码书 | 第49-51页 |
4.4.4 代数码书的其他改进方案 | 第51-53页 |
4.5 线谱频率参数量化的快速算法 | 第53-60页 |
4.5.1 线谱频率参数量化概述 | 第53-54页 |
4.5.2 本文提出的快速算法 | 第54-56页 |
4.5.3 将提出的快速算法应用于实际的量化器 | 第56-58页 |
4.5.4 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4.5.5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 第59-60页 |
4.6 改进后的4kb/s语音编码算法 | 第60-61页 |
4.7 其它研究过的改进方法 | 第61-63页 |
4.7.1 基音预加重方法 | 第61-62页 |
4.7.2 新的后滤波方案 | 第62-63页 |
4.8 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 章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编程 | 第66-74页 |
5.1 DSP芯片的发展 | 第66-67页 |
5.2 DSP芯片的分类及选择 | 第67-68页 |
5.3 TI公司TMS320VC5410 定点DSP芯片 | 第68-69页 |
5.4 TTMS320C5410 的存储器组织 | 第69-71页 |
5.5 DSP芯片的定点运算 | 第71-73页 |
5.5.1 数的定标 | 第71-72页 |
5.5.2 定点数的运算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4kb/s DP-CELP算法的定点DSP实现 | 第74-96页 |
6.1 硬件系统框架和软件流程 | 第74-76页 |
6.2 算法软件实现 | 第76-81页 |
6.2.1 数据的组织 | 第76-77页 |
6.2.2 数据精度的处理 | 第77页 |
6.2.3 一些非线性函数的的实现 | 第77-80页 |
6.2.4 流水线结构与流水线冲突 | 第80-81页 |
6.3 算法优化 | 第81-84页 |
6.3.1 线性预测分析前自相关系数的处理 | 第81-82页 |
6.3.2 量化的线谱频率参数转化为线性预测系数时进行循环展开 | 第82页 |
6.3.3 码书搜索过程中误差项计算的优化 | 第82-83页 |
6.3.4 代数码书搜索中二维数组的处理 | 第83-84页 |
6.4 外设驱动程序及用户Bootloader程序 | 第84-92页 |
6.4.1 多通道缓冲串口的配置 | 第84-86页 |
6.4.2 DMA控制器的配置 | 第86-87页 |
6.4.3 TLC320AD50C音频接口芯片的配置 | 第87-89页 |
6.4.4 Bootloader功能的实现 | 第89-92页 |
6.5 实验结果 | 第92-9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 | 第104-112页 |
附录1 多通道缓冲串口的设置 | 第104-107页 |
附录2 DMA控制器的设置 | 第107-110页 |
附录3 TLC320AD50C音频接口芯片的设置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递交的论文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