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24页 |
2.1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研究的缘起 | 第14-15页 |
2.2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2.2.1 城市开放空间的类型 | 第15-16页 |
2.2.2 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 | 第16-17页 |
2.2.3 多功能雨洪调蓄研究 | 第17-18页 |
2.3 城市开放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 第18-22页 |
2.3.1 城市开放空间组织布局研究的综述 | 第18页 |
2.3.2 城市开放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18-22页 |
2.3.3 城市开放空间可达性分析技术平台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方法建构 | 第24-32页 |
3.1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方法 | 第24页 |
3.1.1 基于网络分析的空问可达性分析 | 第24页 |
3.1.2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 | 第24页 |
3.2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的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3.2.1 计算模型的构成 | 第24-25页 |
3.2.2 计算模型的原理 | 第25页 |
3.3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的工作流程 | 第25-27页 |
3.4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 第27-31页 |
3.4.1 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4.2 主体分析 | 第28-30页 |
3.4.3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基于网络分析的南京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案例研究 | 第32-76页 |
4.1 城市概况 | 第32-41页 |
4.1.1 南京市主城区地理水文信息 | 第32-33页 |
4.1.2 南京市主城区开放空间现状 | 第33-34页 |
4.1.3 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网络现状 | 第34-38页 |
4.1.4 南京市主城区市政排水情况 | 第38-41页 |
4.2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现状分析 | 第41-59页 |
4.2.1 确定研究区范围 | 第41-42页 |
4.2.2 基础数据 | 第42页 |
4.2.3 建立数据库 | 第42-59页 |
4.3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主体分析 | 第59-74页 |
4.3.1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服务范围分析 | 第59-62页 |
4.3.2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调蓄容量分析 | 第62-74页 |
4.4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结果分析 | 第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设计策略 | 第76-86页 |
5.1 城市雨洪调蓄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策略简述 | 第76页 |
5.2 雨水花园 | 第76-79页 |
5.2.1 雨水花园 | 第76-77页 |
5.2.2 雨水花园的构造 | 第77-78页 |
5.2.3 雨水花园的设计要求 | 第78-79页 |
5.3 渗透型铺装 | 第79-81页 |
5.3.1 渗透型铺装 | 第79页 |
5.3.2 渗透型铺装的构造 | 第79-81页 |
5.4 植被缓冲带 | 第81-84页 |
5.4.1 植被缓冲带的类型 | 第81-82页 |
5.4.2 植被浅沟与低势绿地 | 第82页 |
5.4.3 植被过滤带 | 第82-83页 |
5.4.4 植被缓冲带的设计要求 | 第83-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86-9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页 |
6.2 反思与展望 | 第86-90页 |
6.2.1 反思 | 第86-87页 |
6.2.2 展望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插图清单 | 第96-98页 |
附表 | 第9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