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 1.1 电镀废水及处理方法 | 第8-9页 |
| 1.2 生物电化学系统 | 第9-11页 |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1-13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23页 |
| 2.1 实验装置 | 第13-14页 |
| 2.2 实验材料 | 第14-17页 |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14-15页 |
| 2.2.2 电极和膜材料 | 第15-16页 |
| 2.2.3 菌种、阳极液和阴极液 | 第16-17页 |
| 2.3 系统性能表征参数测定与计算 | 第17-20页 |
| 2.3.1 电流、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 | 第17页 |
| 2.3.2 比收率 | 第17-18页 |
| 2.3.3 库仑效率及阴极效率 | 第18-19页 |
| 2.3.4 系统电子回收率 | 第19-20页 |
| 2.3.5 系统平衡常数 | 第20页 |
| 2.4 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 2.4.1 COD测定 | 第20-21页 |
| 2.4.2 Cr(Ⅵ)测定 | 第21页 |
| 2.4.3 Cu(Ⅱ)、Cd(Ⅱ)测定 | 第21页 |
| 2.4.4 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 | 第21-22页 |
| 2.4.5 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2-2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42页 |
| 3.1 MFCs_(Cr)、MFCs_(Cu)与MECs_(Cd)的独立启动与驯化 | 第23-25页 |
| 3.2 不同MECs_(Cd)电极的串并联影响 | 第25-30页 |
| 3.2.1 碳棒阴极MECs_(Cd) | 第25-26页 |
| 3.2.2 钛片阴极MECs_(Cd) | 第26-28页 |
| 3.2.3 不同MECs_(Cd)阴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28-30页 |
| 3.3 MFCs体积减半的影响 | 第30-35页 |
| 3.3.1 钛片阴极MECs_(Cd) | 第31-33页 |
| 3.3.2 不锈钢网阴极的MECs_(Cd) | 第33-35页 |
| 3.4 低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35-38页 |
| 3.5 电极表征 | 第38-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