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桩锚支护绿色施工技术开发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建筑基坑支护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常见基坑支护结构 | 第11-13页 |
1.2 建筑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2.1 资源浪费问题 | 第14页 |
1.2.2 破坏和污染环境问题 | 第14-15页 |
1.2.3 影响后续地下工程建设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1.4.1 水泥土型钢桩施工技术 | 第17-18页 |
1.4.2 基坑止水技术 | 第18-20页 |
1.4.3 可回收锚索施工技术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建筑基坑桩锚支护绿色施工技术 | 第22-30页 |
2.1 桩锚支护绿色施工技术与工艺流程 | 第22页 |
2.2 长螺旋压灌水泥土桩墙 | 第22-26页 |
2.2.1 长螺旋压灌水泥土桩施工工艺流程 | 第23-24页 |
2.2.2 布桩形式与搭接厚度及施工顺序 | 第24-25页 |
2.2.3 桩墙深度确定 | 第25-26页 |
2.3 型钢及其插拔工艺 | 第26-29页 |
2.3.1 型钢规格 | 第26页 |
2.3.2 型钢截面设计 | 第26-28页 |
2.3.3 型钢插拔工艺 | 第28-29页 |
2.4 可回收锚索技术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长螺旋压灌水泥土桩体材料实验及工程应用 | 第30-44页 |
3.1 桩体材料的组成 | 第30-31页 |
3.1.1 水泥 | 第30页 |
3.1.2 土 | 第30-31页 |
3.1.3 石屑 | 第31页 |
3.1.4 水 | 第31页 |
3.2 水泥土固化机理 | 第31-32页 |
3.3 水泥土配比实验研究 | 第32-41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3.3.2 水泥土结石体优化目标 | 第32页 |
3.3.3 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3.3.4 实验设备和器具 | 第33页 |
3.3.5 配比实验 | 第33-37页 |
3.3.6 水泥土配比实验结果分析及验证实验 | 第37-39页 |
3.3.7 水泥土结石体龄期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长螺旋压灌水泥土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3.4.1 云南省某办公大楼人防基坑工程 | 第41页 |
3.4.2 北京市某燃气锅炉房基坑工程 | 第41-42页 |
3.5 长螺旋压灌水泥土桩成墙施工技术要点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型钢插拔工艺研究及施工技术 | 第44-57页 |
4.1 型钢插拔实验研究 | 第44-51页 |
4.1.1 型钢拔出作用机理与起拔力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4.1.2 型钢插拔实验 | 第45-51页 |
4.2 型钢插拔工程应用试验研究 | 第51-55页 |
4.2.1 顺义区老干部局活动中心扩建工程 | 第51-52页 |
4.2.2 顺义区再生水厂基坑支护工程 | 第52-54页 |
4.2.3 顺义区拆迁安置小区锅炉房基坑支护工程 | 第54-55页 |
4.2.4 工程试验对比分析 | 第55页 |
4.3 型钢插拔施工技术要点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可回收锚索施工技术研究 | 第57-68页 |
5.1 可回收锚索工作原理 | 第57-58页 |
5.2 可回收锚索杆体 | 第58-59页 |
5.3 可回收锚索承载头结构设计 | 第59-60页 |
5.4 可回收锚索设计计算 | 第60-62页 |
5.4.1 无粘结钢绞线的选择 | 第60-61页 |
5.4.2 锚固段灌浆体与承载头承压面积设计 | 第61页 |
5.4.3 锚索设置与构造 | 第61-62页 |
5.5 可回收锚索工程试验研究 | 第62-66页 |
5.5.1 工程概况 | 第62页 |
5.5.2 基坑支护方案 | 第62页 |
5.5.3 可回收锚索工程试验 | 第62-66页 |
5.6 可回收锚索施工技术要点 | 第66-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桩锚支护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设计及数值模拟 | 第68-98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68页 |
6.2 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68-69页 |
6.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8-69页 |
6.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9页 |
6.3 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 第69-70页 |
6.3.1 设计资料依据 | 第69页 |
6.3.2 主要规范及标准 | 第69-70页 |
6.4 基坑支护方案与设计计算 | 第70-86页 |
6.4.1 基坑支护方案 | 第70页 |
6.4.2 土压力计算 | 第70-75页 |
6.4.3 可回收锚索设计计算 | 第75-78页 |
6.4.4 型钢嵌固深度计算 | 第78-79页 |
6.4.5 型钢桩体受力及型钢截面计算 | 第79-80页 |
6.4.6 水泥土桩墙的设计计算 | 第80-81页 |
6.4.7 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81-84页 |
6.4.8 基坑施工监测 | 第84-86页 |
6.5 基坑开挖过程数值模拟 | 第86-97页 |
6.5.1 FLAC3D 特点与基本求解过程 | 第86页 |
6.5.2 基坑模型的建立 | 第86-89页 |
6.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9-9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7.1 结论 | 第98-99页 |
7.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03-104页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