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DREB 类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 | 第10页 |
·DREB 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 | 第10-11页 |
·已克隆的DREB 类转录因子 | 第11-13页 |
·拟南芥的DREB 类转录因子 | 第11-12页 |
·其他作物的DREB 类转录因子 | 第12-13页 |
·DREB 类转录因子在抗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第13-16页 |
·DREB 类转录因子在干旱胁迫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DREB 类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DREB 类转录因子在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DREB 类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cDNA 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RACE 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RACE 技术的优点与局限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供试材料 | 第19-20页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供试试剂 | 第19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植物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第20页 |
·总RNA 的提取 | 第20-21页 |
·RNA 检测 | 第21页 |
·单链cDNA 的合成 | 第21-22页 |
·高粱DREB 转录因子基因的ORF 的获得 | 第22-24页 |
·高粱DREB 类转录因子基因3’末端的获得 | 第24-27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页 |
·利用实时定量PCR 对DREB 类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提取的总RNA 质量 | 第29页 |
·cDNA 的合成 | 第29-30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的ORF 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DREB 类基因PCR 扩增结果 | 第31-33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部分片段PCR 扩增结果 | 第31-32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3’末端序列PCR 扩增结果 | 第32-33页 |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3-34页 |
·高粱DREB 基因保守区片段阳性克隆鉴定 | 第33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3’末端序列阳性克隆鉴定 | 第33-34页 |
·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 | 第34-35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保守区ORF 片段分析 | 第34-35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3’末端序列分析 | 第35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42页 |
·同源性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编码蛋白的亲疏水性分析 | 第37页 |
·编码蛋白的信号肽分析 | 第37-39页 |
·编码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39-40页 |
·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40页 |
·高粱DREB 多重序列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高粱 DREB 类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实时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2-43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EST 序列的获得 | 第46页 |
·高粱的 DREB 类基因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 第46-47页 |
·高粱DREB 类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I:试验所用载体图 | 第55-56页 |
附录Ⅱ:试验中所用试剂配方 | 第56-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