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治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言第12-25页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13页
        二、 现实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4-22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9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三、 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第21-22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2-24页
        一、 研究思路第22-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4页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第24-25页
        一、 本文的创新点第24页
        二、 本文研究的难点第24-25页
第一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概述第25-29页
    第一节 我国目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现状第25-26页
        一、 网络媒体不可忽视的现实影响力第25页
        二、 日益频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第25-26页
        三、 理性滞后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频发第26页
    第二节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特征表现第26-28页
        一、 公众理性严重缺失第26-27页
        二、 突发且影响扩大化第27页
        三、 情绪和行为具有传染性第27页
        四、 网络谣言催化作用明显第27-28页
    第三节 双刃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正负效应第28-29页
        一、 传递正能量第28页
        二、 激发非理性第28-29页
第二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的理论框架第29-35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极化及其相关概念第29-31页
        一、 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第29-30页
        二、 网络舆论第30页
        三、 网络心理群体第30页
        四、 网络群体性事件第30-31页
        五、 人肉搜索第31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理论框架第31-35页
        一、 场论与场域理论第31-34页
        二、 价值累加理论第34-35页
第三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析第35-52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极化的社会根源第35-37页
        一、 根本诱因:社会经济转型导致风险上升第35-36页
        二、 “道德至上”: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第36页
        三、 文化喧嚣:大众文化的狂欢第36-37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极化的参与者第37-45页
        一、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主体:网民第37-42页
        二、 关键人物第42-45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治理主体:政府第45-49页
        一、 乌托邦原则:诉求渠道不畅第45-46页
        二、 政府部门公信力的缺失:“全不信”的时代第46页
        三、 传统政治思想的残留第46-47页
        四、 官方网站信息公开滞后或应对失误第47-48页
        五、 其他刺激性因素第48-49页
    第四节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催化剂:网络媒体第49-52页
        一、 主体的匿名性与开放性第49-50页
        二、 形成过程的突发性与互动性第50页
        三、 网络自媒体的发展第50-51页
        四、 不良媒体与组织的推波助澜第51-52页
第四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政府引导对策第52-66页
    第一节 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第52-60页
        一、 流言止于“知”者:完善网络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第53-56页
        二、 官民网络互动:完善民意表达制度,拓展沟通渠道第56-57页
        三、 独立第三方:打破沉默的螺旋第57-60页
        四、 建立网络舆论联动管理机制,强化网络监管第60页
    第二节 完善网络立法,加强软法之治第60-63页
        一、 合理有效推行网络用户实名制和网站信息备案制第60-61页
        二、 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法规第61页
        三、 加大执法力度,扩大网络警察职权范围,明确网站对于网民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61-62页
        四、 健全举报和免责制度第62页
        五、 倡导网络行业自律第62-63页
    第三节 网络媒体层面第63-65页
        一、 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掌握舆论主动权第63-64页
        二、 网络媒体应加强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第64-65页
    第四节 文化战略:培育和坚持道德的作用第65-66页
        一、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第65页
        二、 注重网民的网德教育第65-6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谢辞第72-7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女性NGO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研究
下一篇:地方政府间应急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