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论文

固定化酶法合成氨基葡萄糖-6-磷酸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7页
    1.1 糖生物学发展现状第10-13页
    1.2 寡糖的合成第13-17页
    1.3 酶促寡糖合成第17-19页
    1.4 寡糖合成现状及发展方向第19-20页
    1.5 糖基磷酸脂的功能与合成第20-25页
    1.6 课题研究依据及设计方案第25页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产氨基葡萄糖激酶的微生物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第27-43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7-28页
        2.1.1 土样第28页
        2.1.2 培养基第28页
        2.1.3 主要仪器第28页
    2.2 试验方法第28-32页
        2.2.1 土壤细菌的初筛第28-29页
        2.2.2 产酶菌复筛第29页
        2.2.3 种子生长曲线测定第29页
        2.2.4 种子培养第29页
        2.2.5 发酵培养第29-31页
        2.2.6 HPLC测定氨基葡萄糖激酶活性第31-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42页
        2.3.1 初筛复筛结果第32-33页
        2.3.2 种子生长曲线第33-34页
        2.3.3 酶反应体系HPLC色谱图第34-35页
        2.3.4 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第35页
        2.3.5 发酵培养基组成对发酵液中氨基葡萄糖激酶酶活力的影响第35-37页
        2.3.6 培养基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第37-38页
        2.3.7 发酵温度对细菌生长及酶活力的影响第38-40页
        2.3.8 发酵pH对细菌产酶的影响第40页
        2.3.9 发酵接种量对细菌产酶的影响第40-41页
        2.3.10 5L发酵罐正交实验结果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氨基葡萄糖激酶提取与分离纯化第43-54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4-48页
        3.1.1 仪器药品第45-46页
        3.1.2 实验方法第46-4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3.2.1 蛋白质测定——考马斯亮兰染色法(Bradford法)标准曲线第48-49页
        3.2.2 三种提取方法比较第49页
        3.2.3 SDS提取正交实验结果第49-51页
        3.2.4 硫酸铵分级沉淀第51页
        3.2.5 提取分离纯化各步酶的SDS电泳结果第51-52页
        3.2.6 SDS提取法回收率表第52-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酶的固定化及性质测定第54-69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5-56页
        4.1.1 试验原料及试剂第55-56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56页
    4.2 实验方法第56-58页
        4.2.1 测定方法与计算第56页
        4.2.2 聚丙烯酰胺固定化方法第56-57页
        4.2.3 明胶固定化方法第57页
        4.2.4 卡拉胶固定化方法第57页
        4.2.5 固定化酶的酶学特性的研究第57-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68页
        4.3.1 聚丙烯酰胺固定化条件优化第58-60页
        4.3.2 明胶固定化条件优化第60-62页
        4.3.3 卡拉胶固定化条件优化第62-64页
        4.3.4 酶学特性第64-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氨基葡萄糖-6-磷酸的合成与鉴定第69-78页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0-71页
        5.1.1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70-71页
        5.1.2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71页
    5.2 实验方法第71-72页
        5.2.1 酶促反应第71页
        5.2.2 酶促反应条件优化第71-72页
        5.2.3 产物分离纯化第72页
        5.2.4 产物HPLC分析第72页
        5.2.5 红外光谱分析第7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2-76页
        5.3.1 氯化镁加量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第72-73页
        5.3.2 反应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第73-74页
        5.3.3 氨基葡萄糖加量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第74页
        5.3.4 产物液相色谱标准曲线第74-75页
        5.3.5 产品液相谱测定结果第75-76页
        5.3.6 产品红外光谱图第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检测前列腺癌细胞PC3溶酶体膜通透化模型—pLamp2C-mRFP-EGFP的构建
下一篇:BCG诱导形成的NETs在膀胱癌治疗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