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一、扩散张量成像(DTI)不同扩散编码梯度方向盆底肌肉成像质量的比较 | 第17-30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3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1.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 第17-23页 |
1.1.4 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1.2 结果 | 第23-26页 |
1.2.1 2名观察者间观察结果的一致性 | 第23页 |
1.2.2 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评分结果及比较 | 第23-24页 |
1.2.3 DTI各参数(FA、ADC)结果及比较 | 第24-25页 |
1.2.4 DTI成像质量相关参数(SNR、CNR)结果及比较 | 第25-26页 |
1.3 讨论 | 第26-29页 |
1.3.1 DTI成像原理 | 第26-27页 |
1.3.2 扩散编码梯度方向数目与盆底肌肉成像质量的相关性 | 第27-29页 |
1.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29页 |
1.4 小结 | 第29-30页 |
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评价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的可行性 | 第30-39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0-32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2.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 第30-31页 |
2.1.4 统计学分析 | 第31-32页 |
2.2 结果 | 第32-35页 |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32-33页 |
2.2.2 肛提肌损伤的MRI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2.2.3 肛提肌三维肌肉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 | 第34页 |
2.2.4 DTI各参数(FA、ADC)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2.3.1 经阴道分娩后肛提肌损伤情况 | 第35-36页 |
2.3.2 DTI评价肛提肌损伤的可行性 | 第36-37页 |
2.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37页 |
2.4 小结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4-45页 |
综述 | 第45-6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