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可更换构件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预制装配梁端钢板耗能铰节点的构造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节点设计思路和构造设计 | 第22-24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3.1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24页 |
2.3.2 单元选择 | 第24-25页 |
2.3.3 模型的简化 | 第25页 |
2.4 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 第25-30页 |
2.4.1 单向位移加载 | 第25-28页 |
2.4.2 节点变幅循环加载有限元模拟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预制装配梁端钢板耗能铰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试验目的 | 第32页 |
3.3 拟静力试验 | 第32-43页 |
3.3.1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32-36页 |
3.3.2 材性试验 | 第36页 |
3.3.3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第36-38页 |
3.3.4 试验现象描述 | 第38-40页 |
3.3.5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0-43页 |
3.4 疲劳试验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设置预制装配梁端钢板耗能铰节点的弱梁强柱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 第46-73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节点的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46-54页 |
4.2.1 节点屈服弯矩与屈服转角的确定 | 第46-49页 |
4.2.2 节点的极限强度和对应转角 | 第49-53页 |
4.2.3 节点恢复力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53-54页 |
4.3 实例设计 | 第54-58页 |
4.4 结构的静力非线性分析 | 第58-66页 |
4.4.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58-60页 |
4.4.2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4.4.3 侧向荷载模式 | 第61-62页 |
4.4.4 结果分析及性能评价 | 第62-66页 |
4.5 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6-72页 |
4.5.1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66-67页 |
4.5.2 地震波的选用 | 第67-69页 |
4.5.3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69页 |
4.5.4 结果分析及性能评价 | 第69-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A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