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1.1 微生物生态学概况 | 第11-12页 |
| 1.2 微生物多样性概况 | 第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传统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2 现代分子学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刺参养殖现状 | 第14页 |
| 1.5 刺参养殖遇到的问题 | 第14-16页 |
| 1.6 影响刺参生长的理化因子 | 第16-18页 |
| 1.6.1 温度 | 第16页 |
| 1.6.2 盐度 | 第16-17页 |
| 1.6.3 溶解氧 | 第17页 |
| 1.6.4 无机氮 | 第17页 |
| 1.6.5 化学需氧量 | 第17页 |
| 1.6.6 硫化物 | 第17页 |
| 1.6.7 有机碳 | 第17-18页 |
| 1.7 刺参病害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 1.8.1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 1.8.2 实验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发病刺参养殖池塘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0-28页 |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2.1.1 病参采集及回染刺参准备 | 第20页 |
| 2.1.2 培养基配置 | 第20-21页 |
| 2.1.3 病原菌分离提纯 | 第21页 |
| 2.1.4 回染病参病原菌分离 | 第21页 |
| 2.1.5 DNA提取 | 第21-22页 |
| 2.1.6 PCR扩增 | 第22页 |
| 2.1.7 克隆 | 第22-23页 |
| 2.2 刺参回染 | 第23-25页 |
| 2.2.1、刺参暂养 | 第23页 |
| 2.2.2 病原菌悬液培养 | 第23页 |
| 2.2.3 刺参回染预实验 | 第23-24页 |
| 2.2.4 实验处理 | 第24-25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池塘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病环境因素分析 | 第28-43页 |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3.1.1 刺参养殖池塘及样品采集 | 第28页 |
| 3.1.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3.2.1 水体中细菌数量变化 | 第29-31页 |
| 3.2.2 沉积物中细菌数量变化 | 第31-34页 |
| 3.2.3 水体中理化因子变化 | 第34-38页 |
| 3.2.4 沉积物中理化参数变化 | 第38-40页 |
| 3.3 讨论 | 第40-43页 |
| 3.3.1 邵哥庄刺参发病环境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 3.3.2 宿流发病池发病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分析 | 第43-51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4.1.1 刺参养殖池塘及样品采集 | 第43页 |
| 4.1.2 沉积物总DNA提取 | 第43-44页 |
| 4.1.3 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44页 |
| 4.1.4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 4.2 实验结果 | 第44-50页 |
| 4.2.1 高通量总数据 | 第44-45页 |
| 4.2.2 样品中细菌结构组成 | 第45-47页 |
| 4.2.3 两处池塘沉积物样品分析 | 第47-50页 |
| 4.3 讨论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