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结构易损性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 第10-11页 |
1.2.2 双向地震作用的考虑方法 | 第11-13页 |
1.2.3 IDA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易损性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模型的建立与地震动初选 | 第17-39页 |
2.1 模型的建立 | 第17-23页 |
2.1.1 Perform 3D软件介绍 | 第17页 |
2.1.2 材料本构的选择 | 第17-21页 |
2.1.3 算例介绍 | 第21-23页 |
2.2 双向输入初选方案 | 第23-27页 |
2.2.1 地震动的初选方案 | 第23-24页 |
2.2.2 初选方案对比 | 第24-27页 |
2.3 时程分析的结果对比 | 第27-38页 |
2.3.1 层间位移角 | 第27-35页 |
2.3.2 顶点位移 | 第35-37页 |
2.3.3 底部剪力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初选方案的优化和样本容量的确定 | 第39-64页 |
3.1 地震动初选方案的优化 | 第39-40页 |
3.1.1 旋转法 | 第39-40页 |
3.1.2 调幅系数法 | 第40页 |
3.2 计算结果的分布特性 | 第40-42页 |
3.2.1 K-S检验法 | 第40-41页 |
3.2.2 检验结果评判 | 第41-42页 |
3.3 旋转法优化结果对比 | 第42-49页 |
3.3.1 层间位移角 | 第42-47页 |
3.3.2 顶点位移 | 第47-48页 |
3.3.3 底部剪力 | 第48-49页 |
3.4 调幅系数法优化结果对比 | 第49-56页 |
3.4.1 层间位移角 | 第49-54页 |
3.4.2 顶点位移 | 第54-55页 |
3.4.3 底部剪力 | 第55-56页 |
3.4.4 两种优化方法的比较 | 第56页 |
3.5 样本容量的选取与分析 | 第56-63页 |
3.5.1 多层结构 | 第57-60页 |
3.5.2 高层结构 | 第60-62页 |
3.5.3 样本容量的取值建议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64-95页 |
4.1 结构IDA分析 | 第64-73页 |
4.1.1 结构IDA分析原理 | 第64-65页 |
4.1.2 各算例整体IDA分析结果对比 | 第65-71页 |
4.1.3 IDA曲线的楼层分布规律 | 第71-73页 |
4.2 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73-85页 |
4.2.1 结构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74页 |
4.2.2 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步骤 | 第74页 |
4.2.3 结构的极限状态的确定 | 第74-75页 |
4.2.4 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 第75页 |
4.2.5 各算例整体易损性分析结果对比 | 第75-79页 |
4.2.6 易损性曲线的楼层分布规律 | 第79-85页 |
4.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85-89页 |
4.3.1 震源的确定 | 第86页 |
4.3.2 震级的确定 | 第86-87页 |
4.3.3 地震动强度的确定 | 第87-88页 |
4.3.4 本文采用的地震危险性曲线 | 第88-89页 |
4.4 概率危险性分析 | 第89-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95-96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96页 |
5.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