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2.1.侧踹技术的轨迹特点及对提膝的技术要求 | 第12页 |
2.2 正向提膝侧踹腿与侧向提膝侧踹腿的动作结构区别 | 第12页 |
2.3 击打效果的评价 | 第12-13页 |
2.4 动作速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5 武术散打运动员反应能力研究 | 第14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15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15页 |
3.2.4 实验法 | 第15-1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6-24页 |
4.1 动作阶段的划分 | 第16-17页 |
4.2 运动员侧踹腿动作的反应能力 | 第17-18页 |
4.3 不同动作阶段的时间 | 第18-20页 |
4.3.1 侧踹腿上步阶段的动作时间特征 | 第18页 |
4.3.2 侧踹腿提膝阶段的动作时间特征 | 第18页 |
4.3.3 侧踹腿踹击阶段的动作时间特征 | 第18-19页 |
4.3.4 侧踹腿打击阶段的动作时间特征 | 第19页 |
4.3.5 侧踹腿回收阶段的动作时间特征 | 第19-20页 |
4.4 侧踹腿动作技术额状面内髋、膝、踝的关节角度 | 第20-21页 |
4.4.1 特征位置的关节角度 | 第20-21页 |
4.4.2 受测试者侧踹腿动作技术膝关节角度变化特征分析 | 第21页 |
4.5 侧踹腿动作技术关节点的速度变化 | 第21-23页 |
4.5.1 髖膝踝足尖关节点的速度变化 | 第22页 |
4.5.2 髖膝踝足尖关节点的合速度特征 | 第22-23页 |
4.5.2.1 最大合速度特征 | 第23页 |
4.5.2.2 击打合速度特征 | 第23页 |
4.6 打击效果 | 第23-2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24-25页 |
5.1 结论 | 第24页 |
5.2 建议 | 第24-25页 |
5.2.1 加强反应能力的训练 | 第24页 |
5.2.2 加强辅助性动作练习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